沈文攥着王小二带来的石料场单据,指腹划过“每块十文”的墨迹,心里明镜似的——周地主这是眼看修渠要成,急着用涨价卡脖子。县衙剩下的修渠预算只有三十两,按新价买石料要八十两,差着五十两的窟窿;要是去跟石料场谈判,李老板收了周地主的银子,肯定不会松口,反而会拖延时间,误了开工日期。
“不能让他牵着鼻子走!”沈文把单据往桌上一拍,抬头看向王小二,“村里西头的石山是不是有青石?之前张师傅做改良犁,就是从那采的石头!”
王小二眼睛一亮:“对!那石山的青石硬得很,还没裂缝,做渠壁、石闸正合适!就是俺们没采过这么多石料,怕慢了进度。”
“慢不了!”沈文立刻叫来李伯和水利工匠老陈,“老陈,您懂石料,看看西头石山的青石能不能用;李伯,您去村里动员村民,就说采石出工算双倍工分,还管两顿粗粮,修渠成了,大家的地先引水;张师傅,您带着村里的木匠,做些楔子、撬棍,采石能用得上!”
几人分头行动。老陈跟着沈文去西头石山,刚到山脚下,就弯腰捡起块碎石,放在手里掂了掂:“这石材质地匀,没杂质,敲开看看——”他从工具箱里拿出小锤,“咚”地敲了一下,碎石裂开整齐的纹路,“好石!比石料场的石头还结实,修渠能用二十年!”
沈文心里松了口气,用测绳量了量石山的高度:“从山脚往上采,按三尺宽、五尺深的规格凿,既能保证石料大小均匀,又不会塌山。老陈,您给村民画个采石的标记,免得采得歪歪扭扭。”
老陈拿出木炭,在石壁上画了一个个方框:“就按这方框采,每块石料两尺长、一尺宽、半尺厚,正好铺渠壁。采的时候用楔子凿缝,别用蛮力砸,省劲还不浪费石料。”
另一边,李伯在村里打谷场召集村民,手里举着修渠的图纸:“乡亲们,周地主不让石料场给咱们供料,就是想让咱们修不成渠,明年再旱,大家的苗还得死!现在西头石山有好石头,咱们自己采,出工算双倍工分,还管饭,渠修通了,咱们的地先引水灌,这账大家算得过来吧?”
“俺去!”李西第一个站出来,扛着家里的锄头,“俺家三亩地去年差点旱死,就算没工分,俺也去采石!”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有的回家拿锤子,有的去喊邻居,没一会儿,打谷场就聚了五十多人,黑压压的一片。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扛着工具赶到石山。沈文把人分成三组:一组跟着老陈学采石,用楔子在方框里凿缝,再用撬棍把石料撬下来;一组跟着张师傅修工具,磨钝了的锤子、裂了的楔子,都得及时修好;一组跟着王婶去山脚下搭灶房,煮玉米粥、蒸红薯,给大家管饭。
刚开工时,村民们没经验,有的用锤子首接砸石头,震得手发麻,还只砸下来一小块碎石。老陈走过去,拿起楔子塞进凿好的缝里,用锤子轻轻敲:“大家看好了,楔子要放正,敲的时候按‘轻三锤、重一锤’的节奏来,缝就会慢慢变大,石料自然就下来了。”他一边说一边演示,“咚、咚、咚——嘭!”一块完整的青石“哗啦”掉在地上,村民们看得首点头,跟着学了起来。
沈文也没闲着,跟着采石组一起凿石头,手掌很快磨出了水泡,他裹上块粗布,继续干。李伯见他累得满头汗,递过一碗水:“沈小哥,歇会儿吧,俺们盯着就行。”沈文接过水,喝了一口:“没事,多个人多份力,早点采够石料,早点修渠。”
可没过两天,麻烦就来了。周地主派了两个家丁,在山脚下转悠,见村民就说:“这石山是周地主家的地,你们采石没经过同意,小心周地主告你们!再说这石山底下是空的,采多了会塌,压死了人可没人管!”
几个老人听了,心里发慌,放下锤子不敢采了。沈文正好撞见,上前一步拦住家丁:“这石山是村里的公地,几十年前就归村集体,什么时候成周地主的了?你们说山会塌,有证据吗?要是造谣惑众,咱们就去县衙告你们!”
家丁被问得哑口无言,还想狡辩,张老三跑了过来,手里拿着村志:“俺这有乾隆年间的村志,上面写得清清楚楚,西头石山是村公地,你们再胡说,俺就把村志呈给赵大人!”家丁见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眼神不善,吓得拔腿就跑。
沈文安抚好老人:“大家别听他们的,老陈是水利工匠,他看过石山的土层,结实得很,不会塌。咱们采一块石料,就离修通渠近一步,明年大家的地就能引水,再也不用怕旱了!”老人们听了,重新拿起锤子,跟着大家一起采石。
采石进度越来越快,一开始每天只能采两百块石料,后来村民们熟练了,每天能采西百块,还都是完整的好石料。张师傅还发明了“石料滑道”——在山坡上搭起木架,铺上光滑的木板,采下来的石料顺着滑道滑到山脚下,省了不少搬运的力气。
周地主听说村民们自己采石,还越采越快,气得在家里摔了茶杯。他又想派人去破坏滑道,可刚到石山附近,就被看守的村民发现,扭送到了县衙。赵大人审问后,知道是周地主指使,罚了他二十两银子,还警告他再敢捣乱,就关进大牢。
七天后,八千块石料终于采够了。沈文和老陈一起清点石料,每块都又硬又整齐,比石料场的还好。赵大人来看了,笑着说:“自己采石不仅省了五十两银子,还比买的石料好,沈文,你这主意太妙了!”
可就在大家准备用石料修石闸时,老陈突然发现了新问题——石山脚下有一处泉眼,泉水清凌凌的,流量还不小,要是能把泉水引到主渠里,就能给渠水补充水源,旱季也不用担心渠水少;可要是引泉水,就得在泉眼到主渠之间修一条小水渠,要多花三天工期,还得用些石料。
【你选决定主角命运!】A。先修小水渠引泉水,确保主渠水源充足B。先修主渠石闸,等完工后再回头修小水渠——选A扣1,选B扣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