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汤循声望去,只见城中央的高台上,一个身披金甲的老者正在指挥作战,正是郅支单于!
"随我来!"陈汤带着十余名精锐向高台杀去。
郅支单于见势不妙,急忙调亲兵护卫。双方在高台下展开惨烈厮杀。
陈汤的佩剑被砍断了,他就夺过敌人的长矛继续战斗;长矛折断了,又捡起地上的战斧劈砍。
经过浴血奋战,陈汤杀出一条血路,冲上了高台。
郅支单于见来者是个年轻将领,轻蔑地拔出宝刀道:"汉家小儿,也敢犯我?"
陈汤不答,举斧便砍。两人在高台上你来我往,战了十余个回合。
郅支虽老,却勇猛异常,一刀劈在陈汤胸口,幸有铠甲抵挡,只划出一道血痕。
陈汤忍痛反击,抓住郅支收刀的空隙,一斧劈在其右臂上。郅支痛呼一声,宝刀落地。
陈汤乘势一脚将他踹倒,斧刃抵住其咽喉。
"汉使谷吉,可还记得?"陈汤厉声问道。
郅支狞笑道:"区区使者,杀了便杀了!"
陈汤再不废话,手起斧落,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他提起郅支的首级,高高举起道:"郅支己诛,降者不杀!"
城中的匈奴兵见单于己死,纷纷弃械投降。
此战,汉军大获全胜,斩首千余级,俘虏无数,解救被掳的西域各国民众上万人。
战后清点,陈汤身中三箭,伤口十余处,却坚持亲自撰写捷报。他在奏疏中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甘延寿阅后,拍案叫绝道:"好一个虽远必诛!子公,此战你当居首功!"
陈汤却摇头道:"此乃都护决断之功,将士用命之功,学生不过略尽绵力。"
捷报传至长安,举朝震动。
元帝虽对甘延寿、陈汤矫诏出兵有所不满,但大胜之下,也不得不封赏。
甘延寿被封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
凯旋之日,长安百姓夹道欢迎。陈汤骑着高头大马,穿过欢呼的人群,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背着柴捆走在风雪中的少年。
"阿母,您看到了吗?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他在心中默念。
然而,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丞相匡衡等人嫉妒甘、陈二人之功,开始暗中搜集他们的"罪证"。一场新的风波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