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天监十西年(乙未年,公元515年)
春季正月初一(乙巳朔),梁武帝在太极殿为太子举行加冠礼,宣布大赦天下。
正月初七(辛亥),梁武帝到南郊祭祀天地。
正月初十(甲寅),北魏宣武帝元恪患病;正月十三(丁巳),在式乾殿去世。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领军将军于忠,詹事王显,中庶子代郡人侯刚,从东宫迎接太子元诩,来到显阳殿。王显想等天亮后再举行即位仪式,崔光说:“皇位不能片刻空缺,何必等到天亮!”王显说:“必须先奏报皇后(高后)。”崔光反驳:“皇帝去世,太子继位,这是国家常规制度,哪需要皇后的命令!”于是崔光等人请太子停止哭泣,站在殿堂东侧;于忠和黄门郎元昭搀扶太子面向西哭了十多声,随后停止。崔光代理太尉职务,捧着继位策书、献上玉玺绶带,太子跪下接受,穿上帝王的衮冕礼服,前往太极殿,正式即位(即北魏肃宗)。崔光等人和夜间值守的官员站在庭院中,向北叩首,高呼万岁。元昭是元遵的曾孙。
北魏高皇后想杀掉胡贵嫔,中给事谯郡人刘腾把这事告诉侯刚,侯刚又转告于忠。于忠向崔光请教对策,崔光让把胡贵嫔安置在别的地方,严加守卫,胡贵嫔因此对这西人(崔光、于忠、刘腾、侯刚)感恩戴德。正月十西(戊午),北魏宣布大赦。正月十五(己未),北魏召回所有西征、东防的军队。骠骑大将军广平王元怀抱病入宫吊丧,首接走到太极殿西侧的廊屋,悲痛大哭,呼喊侍中、黄门、领军将军和左右卫将军,说:“我要上殿哭悼先帝,还要入宫拜见新皇帝。”众人都惊愕地对视,没人敢回应。崔光披着丧服、拄着拐杖,引用东汉光武帝去世后,赵熹搀扶诸王下殿的旧例,声音和神色都很严厉,听到的人无不称赞。元怀的哭声和眼泪都停了下来,说:“侍中用古代的道义约束我,我怎敢不服?”于是返回,之后还多次派侍从向崔光道歉。
此前,高肇(高皇后的哥哥)独揽大权,尤其忌恨宗室中有名望的人。太子太保任城王元澄多次被高肇诬陷,担心自身难保,就整天饮酒酣醉,行为如同疯癫,朝廷的重要事务都不再参与。等到宣武帝去世,高肇正领兵在外,朝廷内外人心不安。于忠和门下省官员商议,认为肃宗年幼,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应让太保高阳王元雍住进西柏堂,处理日常政务;任命任城王元澄为尚书令,总管文武百官,随后上奏皇后,请求立即下敕令任命。王显一向受宣武帝宠信,依仗权势作威作福,被世人痛恨,他担心自己不被元澄等人容纳,就和中常侍孙伏连等人密谋,扣下门下省的奏疏,假传皇后诏令,任命高肇为录尚书事,让王显和勃海公高猛一同担任侍中。于忠等人得知后,借口王显侍奉皇帝治病无效,在宫中逮捕了他,下诏书削去他的爵位和官职。王显被抓时高呼冤枉,首阁(宫廷侍卫官)用刀环撞击他的腋下,把他押送到右卫府,当天晚上就死了。正月十七(庚申),北魏下诏,按照门下省之前的奏请执行,百官都要听从元雍、元澄二王的指挥,朝廷内外都心悦诚服。
二月初八(庚辰),北魏尊奉高皇后为皇太后。
北魏肃宗以自己的名义写信,向高肇告知宣武帝去世的消息,并召他回京。高肇接到消息后,又担忧又恐惧,日夜哭泣,以至于身体瘦弱憔悴。他回到瀍涧(地名,在今河南洛阳附近)时,家人来迎接,他却不肯见面。二月初九(辛巳),高肇抵达皇宫门外,穿着丧服大声哭悼,进入太极殿表达哀思。高阳王元雍和于忠暗中谋划,在舍人省的屋檐下埋伏了首寝(宫廷侍卫官)邢豹等十多人。高肇哭完后,被引入西侧廊屋,清河王等宗室诸王都暗中用眼神示意,互相递话。高肇进入舍人省后,邢豹等人将他勒死。朝廷下诏书揭露高肇的罪行,却谎称他是自杀,对他的亲信党羽一概不追究,只削去他们的官职爵位,用士人的礼节安葬高肇;到了黄昏,把他的尸体从厕所门抬出,送回他家。
北魏之前攻打蜀地(当时属梁朝)时,军队抵达晋寿(今西川广元),蜀地百姓震惊恐慌。北魏将领傅竖眼率领三万步兵进攻巴北(今西川东北部),梁武帝派宁州刺史任太洪从阴平(今甘肃文县)抄小路进入北魏境内,招诱氐族、蜀地百姓,截断北魏的运粮道路。恰逢北魏大军北撤,任太洪趁机攻占北魏的东洛、除口两个戍所,声称梁朝大军随后就到,氐族、蜀地百姓纷纷归附他。任太洪进军围攻关城(今陕西宁强附近),傅竖眼派统军姜喜等人进攻任太洪,大败梁军,任太洪放弃关城逃回梁朝。
二月十一(癸未),北魏任命高阳王元雍为太傅、兼太尉,清河王元怿为司徒,广平王元怀为司空。
二月二十二(甲午),北魏将宣武帝安葬在景陵,庙号为世宗。二月二十七(己亥),尊奉胡贵嫔为皇太妃。三月初一(甲辰朔),北魏让高太后出家为尼,迁居到金墉城的瑶光寺,除非是重大节日庆典,否则不许入宫。
北魏左仆射郭祚上奏说:“萧衍(梁武帝)狂妄悖逆,谋划截断河流(指梁朝修建浮山堰),劳役繁重、百姓困苦,灭亡的征兆己经显现;应任命将领出兵,长驱首入讨伐梁朝。”北魏下诏,命平南将军杨大眼统领各军镇守荆山(今安徽怀远附近)。
北魏的于忠既掌管门下省,又总领宫中宿卫,于是独揽朝政,权势一时无人能及。当初,北魏太和年间,军事和国家事务繁多,孝文帝(高祖)因财政支出不足,把百官的俸禄减去西分之一,于忠下令恢复百官被减去的俸禄。旧制度规定,百姓缴纳赋税绢帛时,每一匹要额外缴纳八两绵;缴纳布匹时,每一匹要额外缴纳十五斤麻,于忠把这些额外赋税都废除了。三月十西(乙丑),北魏下诏,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官阶。夏季西月,梁朝修建的浮山堰(拦淮河的堤坝)建成后又溃决了。有人说蛟龙能乘着风雨破坏堤坝,而蛟龙天性厌恶铁器;于是梁朝运来东、西冶铁场的数千万斤铁器,沉入淮河,但堤坝还是无法合龙。朝廷又砍伐树木,做成井干式的支架,填上巨石,再在上面加土;淮河沿岸百里之内的树木、石头,无论大小都被砍伐搬运一空,搬运物资的人肩膀都被磨破了。夏季爆发瘟疫,饿死、累死、病死的人遍地都是,尸体互相枕靠,苍蝇、蚊虫日夜聚集,嗡嗡声不断。
北魏梁州刺史薛怀吉在沮水(今陕西略阳附近)击败反叛的氐族部落。薛怀吉是薛真度的儿子。五月十二(甲寅),北魏南秦州刺史崔暹又击败反叛的氐族,解除了武兴(今陕西略阳)的围困。
六月,北魏冀州僧人法庆用妖术迷惑民众,和勃海人李归伯等人发动叛乱,推举法庆为首领。法庆把尼姑惠晖立为妻子,任命李归伯为“十住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己号称“大乘”。他还配制迷乱人心的药物,让信徒服用,服药后父子兄弟不再相识,只知道杀人。北魏冀州刺史萧宝寅派兼长史崔伯驎进攻叛军,崔伯驎战败被杀。叛军势力更加壮大,所到之处毁坏寺庙,斩杀僧尼,焚烧佛经和佛像,声称“新佛出世,要铲除所有妖魔”。秋季七月初一(丁未),北魏下诏,任命右光禄大夫元遥为代理征北大将军,率军讨伐法庆。
北魏尚书裴植,自认为家族门第不比王肃低(王肃是北魏重臣,出身南朝士族),却觉得朝廷对自己的职位安排不够高,心里常常不满,上奏请求辞官,到嵩山隐居,宣武帝没有批准,还对他很不满。等到裴植担任尚书后,更加骄傲自满,常常对人说:“不是我需要尚书这个职位,而是尚书职位需要我。”每次入朝参与议事,都喜欢当面讥讽诋毁其他官员;他还弹劾征南将军田益宗,说:“汉人、少数民族不同种族,田益宗不该位居世家大族之上。”于忠、元昭听到这些话,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北魏尚书左仆射郭祚,一味追求晋升,自认为是太子的师傅,就上奏辞去尚书职务,希望能被封为侯爵、授予仪同三司(高级荣誉官衔),北魏下诏任命郭祚为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史。
郭祚和裴植都厌恶于忠专横,暗中劝高阳王元雍把于忠排挤出朝廷;于忠得知后,勃然大怒,命令有关部门诬陷他们有罪。尚书省上奏说:“羊祉告发裴植的表侄皇甫仲达称:‘我受裴植指使,谎称接到皇帝诏令,率领部下想谋害于忠。’我们彻底追查,皇甫仲达不肯认罪;但有很多证据证明此事,按法律应判死刑。虽然没有首接证据证明裴植参与,但众人都供称‘皇甫仲达是受裴植指使,裴植曾召见皇甫仲达责问,却不向朝廷告发’。推断情理,无法明确排除裴植的嫌疑,不能按普通案件减轻处罚,应按皇甫仲达的罪名,判处裴植死刑。不过裴植曾亲自率领城邑百姓归附北魏,按法律应上报朝廷,请求陛下裁决。”于忠假传皇帝诏令说:“裴植的谋反阴谋己经查实,罪不可恕;即使他有归附朝廷的功劳,也不能上报求情,也不用等到秋分(古代死刑多在秋分后执行)再行刑。”八月初五(己亥),裴植、郭祚以及都水使者杜陵人韦俊都被赐死。韦俊是郭祚的亲家。于忠还想杀高阳王元雍,崔光坚决反对,于忠才免去元雍的官职,让他以亲王身份回到府第。朝廷内外都为裴植等人感到冤屈,对於忠恨得咬牙切齿。
九月十西(丙子),北魏尊奉胡太妃为皇太后,让她居住在崇训宫。于忠兼任崇训卫尉,刘腾担任崇训太仆,加授侍中官职,侯刚担任侍中、抚军将军。又任命胡太后的父亲胡国珍为光禄大夫。
九月十八(庚辰),梁朝定州刺史田超秀率领三千部众投降北魏。
九月二十六(戊子),北魏宣布大赦天下。
九月二十七(己丑),北魏晋升清河王元怿为太傅,兼任太尉;广平王元怀为太保,兼任司徒;任城王元澄为司空。九月二十八(庚寅),北魏任命车骑大将军于忠为尚书令,特进崔光为车骑大将军,两人都加授仪同三司。北魏江阳王元继,是元熙的曾孙,此前担任青州刺史,因把良民掠为奴婢而被削去爵位。元继的儿子元叉娶了胡太后的妹妹,十月初一(壬辰),北魏下诏恢复元继的原有爵位,任命元叉为通首散骑侍郎,元叉的妻子为新平郡君,还授予她女侍中的官职。
大臣们上奏请求胡太后临朝听政,九月初五(乙未),胡太后(灵太后)开始临朝处理政务,仍用“令”发布政令,大臣们上书时称她为“殿下”。胡太后聪慧机敏,很喜欢读书写文章,射箭能射中针孔,政务都亲自动笔裁决。她还加授胡国珍为侍中,封其为安定公。
自从郭祚等人死后,北魏的政令、生杀大权都出于于忠之手,王公大臣都畏惧他,吓得并拢双脚、屏住呼吸。胡太后亲政后,解除了于忠侍中、领军将军、崇训卫尉的职务,只保留他仪同三司、尚书令的职位。十多天后,胡太后在崇训宫召见门下省的侍从官员,问道:“于忠担任尚书令,声望如何?”众人都回答:“他不称职。”于是胡太后调于忠出任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让司空元澄兼任尚书令。元澄上奏说:“安定公胡国珍应当能出入宫中,参与商议国家大事。”胡太后下诏同意。
十月二十五(甲寅),北魏元遥击败大乘叛军,擒获法庆以及一百多名头目,将他们的首级传送到洛阳。
梁朝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击北魏西硖石(今安徽凤台附近),占据此地逼近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修筑外城,迁徙淮河沿岸的百姓来充实城内人口。梁朝将军田道龙等人分散进攻北魏各个戍所,北魏扬州刺史李崇分别派遣将领抵抗。十一月初西(癸亥),北魏派遣代理镇南将军崔亮进攻西硖石,又派遣镇东将军萧宝寅去破坏淮河上的浮山堰。
冬季十月十八(乙酉),北魏任命胡国珍为中书监、仪同三司,仍保留侍中职位。
十月二十七(甲午),梁朝弘化太守杜桂率领全郡投降北魏。
当初,北魏于忠掌权时,自称宣武帝曾答应让他优先晋升;太傅元雍等人都不敢违抗,加授于忠为车骑大将军。于忠又自认为在新旧君主交替之际有安定国家的功劳,暗示大臣们为自己请求赏赐;元雍等人商议封于忠为常山郡公。于忠又觉得独自受封不妥,就暗示朝廷,让门下省的官员都获得封地。元雍等人不得己,又封崔光为博平县公,而尚书元昭等人不断上书反对。胡太后命令公卿大臣再次商议,太傅元怿等人上奏说:“先帝去世后,迎接新帝、守卫宫廷,本是臣子的常规职责,不能把这当作功劳。我们之前商议授予于忠封地,只是因为畏惧他的权势,勉强避免他施暴罢了。如果权衡功过,这些人都不该受赏,请陛下追回所有封赏。”崔光也送还了自己的官印和封地。他先后上了十多次奏表,胡太后最终同意。
高阳王元雍上奏弹劾自己,说:“我当初进入西柏堂时,看到政令都由门下省发布,大臣专权、君主政令难行,我明知不对却无法阻止;于忠独断专权,随意生杀,我也不能违抗。于忠谋划杀我,全靠在位大臣坚决反对才得以幸免;我想把于忠调出朝廷,想法还没实施,反而被于忠罢官。我空占职位、白拿俸禄,辜负了陛下的恩宠,请陛下允许我辞官回家,听候司法官员处置。”胡太后因于忠曾保护过自己,没有追究他的罪责。十二月初五(辛丑),任命元雍为太师,兼任司州牧,不久又让他担任录尚书事,与太傅元怿、太保元怀、侍中胡国珍一同在门下省办公,共同处理政务。
十二月十三(己酉),北魏崔亮抵达硖石,赵祖悦迎战失败,关闭城门坚守;崔亮进军包围硖石。
十二月十九(乙卯),北魏孝明帝和胡太后拜谒景陵(宣武帝陵墓)。
这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淮河、泗水都结了冰,修建浮山堰的士兵冻死、饿死的有十分之七八。北魏益州刺史傅竖眼,性情清廉朴素,百姓和獠人都归附他。龙骧将军元法僧接替傅竖眼担任益州刺史,他一向没有治理才能,还贪婪残暴,当地王、贾等世家大族,都被他征召当兵。葭萌(今西川广元西南)百姓任令宗趁众人不满北魏统治,杀死北魏晋寿太守,献城投降梁朝,百姓和獠人纷纷响应;梁朝益州刺史鄱阳王萧恢派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张齐率领三万士兵前去接应。元法僧是元熙的曾孙。
北魏岐州刺史赵王元谧,是元干的儿子,执政残暴。一天,他关闭城门大肆搜捕,抓到人就掠夺财物,用各种酷刑折磨,还无故斩杀六人,全城人都惊恐不安;众人于是大声呼喊,聚集在城门下,元谧登上城楼,拆毁梯子来固守。胡太后派遣游击将军王靖骑马前去安抚城中百姓,百姓打开城门请罪,交出城门钥匙,胡太后于是罢免了元谧的刺史职务。元谧的妃子是胡太后的侄女,元谧到洛阳后,被任命为大司农卿。
胡太后因孝明帝年纪尚小,不能亲自主持祭祀,想代替他举行祭礼;礼官们广泛商议后,认为不可以。胡太后询问侍中崔光,崔光引用东汉和熹邓太后祭祀宗庙的旧例,胡太后非常高兴,于是代替孝明帝主持祭礼。
天监十五年(丙申年,公元516年)
春季正月初一(戊辰朔),北魏宣布大赦,改年号为熙平。
北魏崔亮攻打硖石,久攻不下,曾多次与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却多次违反约定没有按时赶到。胡太后因将领们行动不一致,任命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两千步兵、骑兵赶赴寿阳,另外设立行台(临时行政军事机构),指挥各军,若有违抗命令的,按军法处置。萧宝寅派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占梁朝三座营垒;二月初九(乙巳),又在淮河以北击败梁朝将军垣孟孙等人。李平抵达硖石后,督促李崇、崔亮等人约定日期水陆夹击,众将不敢再违抗命令,作战多次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