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宣刚开始卖茶水的时候,想过自己的茶水会卖的不错,但却没有预料到会如此出名。
他如今每日早上刚出摊不久,摊子外面就会排上长队,不过两个时辰就全部卖完了。
像乐州书院的先生们,因着怕抢不到茶水,还主动与他定了个长约,一次性给了他几两银子,要求他每日都送茶水上门。
蜂蜜吉士茶这般出名,沈宣得的赏钱更多了,心中不知为何却是觉得太过了一些,总有一丝隐隐的不安。
不过现下风平浪静,沈宣也不可能因着这一丝担心就不做生意了。
他还是照常每日出摊,下午有了空闲的时间,就开始帮着钟小妹走访锦鲤街的绣坊。
衣食住行是百姓们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光是锦鲤街上的绣坊就有三家。
沈宣一一询问过去,便发现各家绣坊都养有绣娘,除此以外,也会收外面的绣品。只是对绣品的手艺要求会比较高。
钟小妹擅长的纳鞋底和缝衣服,虽然手艺不错,但城中女子哥儿几乎人人都会,算不得本事,在绣坊也接不到什么活计。
绣坊最基础的活计就是绣手帕,在手帕上绣一个铜板大小的梅花图案,就能收两文钱。若是图案有鸡子大小,那就能得五文。
熟练的绣娘一日就能绣好四五块手帕,赚个十几文钱不在话下,一年怎么也能赚得三五两银子。
若是手艺练出来了,能绣更多更复杂的绣品,一个月几两银子也不是没有。
沈宣打探的时候就见到了一个擅长双面绣手艺的绣娘,把一根丝线分成极细的数股,绣出来的绣品活灵活现。
她三个多月才能绣好一副四尺见方的双面屏风,但一拿到绣坊就能卖上二十两银子,且很快就被大户人家给买走了。
这女子的手艺已经超过了乐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家养绣娘,有了这样的手艺,又何愁过不上好日子?
沈宣看了一圈之后,便越发觉得钟小妹可以走绣娘这条路子。
就算是只学个粗浅的皮毛,能绣点手帕腰带也是好的。一年若能赚个四五两银子,钟家人就也舍不得把她嫁出去了。
沈宣打探过后,了解到这些绣坊里也是招收学徒的。
只是学徒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掏腰包来学,什么时候都可以离开。
还有一种不花钱的,为期要整整一年,且一文钱也拿不到。绣出来的成品也要全都上交绣坊。
学到了技术以后,自是也不能直接离开,还要给绣坊签订三年的合约。
三年之内,刺绣的绣品都是优先供给绣坊,但是价格自然是不比市面上的高,赚的也会稍微少一点,也算是免费在绣坊学习的学费。
钟小妹没钱,钟家夫妇当然也不能掏钱让她出来学习,但沈宣觉得第二种模式还是挺适合钟小妹的,于是便回去同她说了此事。
“第一年虽然赚不到钱,但只要学到了技术,过几年也就熬出来了。”沈宣对她说道:“若是你以后有了一手刺绣的技术,一年能挣个五六两,还有什么可发愁的?”
钟小妹听了心中也是十分激动,她从小到大最远也就到过邻村,连乐州城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但此时却也畅想起在绣坊里学刺绣的样子。
一年能赚五六两银子,都能赶得上村里的乡绅了,又何愁找不到一门好亲事?
“你今日回去就同你爹娘说说。”沈宣对钟小妹说道:“要是可以的话,我明天出摊的时候就能捎你进城。到时候就带你去和绣坊签合同。”
待钟小妹谢过离开了,薛凤麟才走出来道:“你待她倒是有心,希望她可以珍惜这次机会。”
这几日钟小妹在家里帮着做些粗活,表现的倒也不错。看她似乎比钟哥儿老实不少,薛凤麟心里也没那么排斥了。
沈宣闻言就笑笑道:“到底是个半大的孩子,哪有那么不堪的?”
然而这表扬的话刚刚说完,到了第二日,钟小妹却是没有再来,原来是被钟家夫妇送到常乡绅家里打短工了。
沈宣特地去问了一下,才知是钟家夫妇不同意她去绣坊做学徒。只说是没听过还要白白给人干活不拿钱的,倒不如留在家里干些活。
更何况钟小妹总是要嫁出去的,学那么多东西也没有用。
如今已是夏末,立秋之后很快就要秋收了。各家田多的地主们都有些忙不过,于是便从村里招收短工帮忙种田,一天也是给两文钱,还包一顿午饭。
相比之下,给沈宣做家务虽然也是两文还更加轻松,但是却不包饭。
钟家夫妇觉得还是节省一口口粮更加重要,就把钟小妹送了过去。
沈宣闻言心中不禁直叹气,钟家夫妇如此短视,也不知钟小妹之后能不能去得成绣坊,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沈宣从钟家离开,照常去了锦鲤街摆摊。
今日他去的稍微迟了一些,书院已经开始上课了。
不过他支好摊位以后,过来排队的人也聚集了不少。不过一会儿,沈宣就卖了一百多杯,这时人流稍微少了一些,沈宣才得以休息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