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前,清明时节,施珈接到母亲的电话。
烟雨蒙蒙好几日,她再次回到故乡,是陪伴母亲最后一程。
清明后,天空初晴那天,施珈一身素衣,独自安葬了母亲,如她所愿的,安安静静,也干干净净。
沈渝为自己准备的墓地,在城郊一座毗邻茶山的墓园。她最后的话:不要通知任何人,不要葬礼,只要一束紫色郁金香。
处理好母亲一应的后续事宜,施珈返回港岛。
这里是现实与梦想交织的城市。
施珈在中环的写字楼望下去,她脚下是码头的摩天轮和嘉年华,往前,碧蓝色的维港对岸,错落林立的高楼,折射出灰蓝冷肃的光。
繁华和苍凉并不冲突,这座港岛永远灯火璀璨,霓虹不息,纸醉金迷亦烟火气。这里,却从来不是她的心之所向。
落日时分,随着人流一道走出写字楼的冷气,潮腻腻的海风拂面而来,一刹那,她晓得,她再回不去港岛了。
当晚,施珈第一次搭上她俯瞰过无数次的摩天轮,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她编辑好辞职信,按下发送键。
施珈喜欢秋天,尤其钟爱故乡的秋。
把自己遗忘在从来秋意淡的港岛都市五年多,她回来了,在s城的秋天之前。
这一年,故乡依旧,她已没有家。
-
九月底,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施珈结束了下半日的技术交流口译工作,同师兄李严找了间就近的咖啡厅稍事休整。智能制造团队交流结束,客户一行人提前返回上海,她和师兄原地下班,不用再返回公司。
整理回传了今天的工作纪要,李严问施珈一会儿去哪,回住处的话,他正好要去接女友,园区方向可以顺道带上她。
回s城已经两个月有余,施珈一直住在酒店长租房。公司协议的中高端商务酒店和公司都在园区,通勤方便,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没有问题,她暂时不打算再赁房子了。
施珈思量几秒,师兄热心肠,他女友却爱吃醋的性子。她不愿多事,也分寸感的避嫌意思,婉拒了师兄的好意,“我去城区,正好这个时间地铁人不多,想去上次王老师推荐的书店看看。”
“无恙书店?”
施珈点头。
李严我就晓得的表情,“他们选书的品味很好,尤其外文类书籍,品类很全,很多还是孤本,就是孤本不出售不外借,只能在店里阅读区借阅。白墙黛瓦的老院子,蛮有腔调的,搞得现在很多年轻人爱去打卡,你办张会员卡会更方便,可以线上预约阅读位,平时买书什么的有积分,时不时还有点活动。”
李严又想到什么,话再多了几句,“书店两层不算太大,有些无障碍设计。店主应该蛮有社会责任感的,聘用了听障店员,我去过两次,倒是不影响沟通。”
施珈有点意外,她一直认为国内无障碍概念不大受重视的。没有多说什么,她谢过师兄的分享,装好ipad和手掌大小的便签笔记本准备动身。
李严也起身,顺嘴问她国庆假期是不是又排满了,“周萌那边说有个车企展会的活,我估计她铁定找你的。”
施珈无所谓地老实回答,确实接了周师姐的活,不过只有四天时间,“还能休3天。”
李师兄笑叹自愧不如,打趣她怎么比他这个要攒老婆本的人还拼。
-
书店座落在老城区一个文保单位隔壁,按照王老师分享给她的地址,很好找。
一路走过来,施珈发现主楼侧面的停车坪开始,留有醒目的无障碍车位,从停车坪到书店院门,大约200米的距离。院子里头典型的苏式园林小景,西沉的阳光下疏影横斜。小楼苏式的木花窗,游廊,青砖,也在细节处铺设了缓坡。
书店内很安静,背景音乐音量很低,店里陈设保留着江南老宅的韵致,区域间动线预留位置比较宽。靠进门处的两边花窗下,各有一排没有座椅的低矮的窄书桌,上面摆放了她很喜欢的那种墨绿色灯罩的银行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