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收悉,知妹安好,甚慰。西域秋来早,胡杨尽染金黄,使我想起家乡的稻田。近日或有战事,妹勿忧,汤必无恙。
随信附上钱五百,丝帛两匹,可为冬衣。
兄汤手书"
写完后,他犹豫片刻,又从箱底取出一枚匈奴王的玉佩——通体碧绿,上雕狼首,是上次大战的战利品。他将玉佩和信一起封好,交给亲信:"若我有什么不测,务必送到长安。"
亲信大惊:"都护何出此言?"
陈汤望向远方:"兵者,凶器也。未虑胜,先虑败。"
三个月后,康居王果然亲率八万大军来犯,号称二十万。匈奴残部、大宛叛军等纷纷响应,联军声势浩大。
陈汤连夜召集众将议事,详细部署了作战计划:放弃外围据点,集中兵力于龟兹;派小股部队骚扰敌军,诱其进入沙漠;在关键水源下毒;联合乌孙骑兵截断敌军退路。。。
"此战关键在于,"陈汤的手指最后停在沙盘上一处谷地道,"魔鬼谷。这里地形狭窄,两侧峭壁,是设伏的绝佳地点。"
众将心悦诚服,各自领命而去。
陈汤按计划放弃外围据点,退守龟兹。康居王不费吹灰之力连下数城,志得意满,认为陈汤不过如此。
这日,陈汤正在城头巡视,忽见一队车马疾驰而来。为首的竟是朝廷使者!
"都护陈汤接旨!"
诏书内容出人意料:成帝命陈汤即刻回长安述职,西域军务暂交校尉赵挺代理。
"使者大人,眼下战事紧急,可否容我。。。"
"都护想抗旨不成?"使者冷着脸道,"陛下说了,若都护迟疑,可问一句:都护对朝廷的忠心,尚在否?"
陈汤如遭雷击。这句话是他一生的信条,如今却成了催他放弃职守的枷锁。
"臣。。。遵旨。"
送走使者,陈汤陷入前所未有的矛盾。离开,西域必失;留下,就是抗旨不遵。
夜深人静,他独自在帐中踱步。案上摊着西域地图,上面标注着敌我态势。明日,康居大军将进入魔鬼谷,那是歼灭他们的最佳时机。。。
"都护。"赵挺悄然入内,"斥候来报,康居王己至魔鬼谷外三十里。"
陈汤没有回答,只是问道:"若我抗旨留战,会连累你们。"
赵挺单膝跪地道:"都护!将士们愿随您死战!至于抗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您说过的话!"
陈汤眼中精光一闪。是啊,当年他与甘延寿矫诏出征,不也成就了"虽远必诛"的伟业吗?
"传令下去,按原计划行事!"
次日黎明,陈汤亲率精兵埋伏在魔鬼谷两侧峭壁上。谷中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杀机——沙地下埋着铁蒺藜,水源中掺了泻药,狭窄处堆满干柴火油。
正午时分,康居大军果然进入谷中。由于连战连捷,他们毫无戒备,队伍松散,甚至有人解甲休息。
"放箭!"陈汤一声令下,万箭齐发,箭头上裹着浸油的麻布,遇风即燃。
谷中顿时火光冲天,人马大乱。与此同时,埋伏在谷口的汉军推下巨石,堵死了退路。
"杀!"陈汤身先士卒,率军冲下山坡。汉军士气如虹,喊杀声震天动地。
康居王大惊失色,急忙组织抵抗。但狭窄的谷地使他的兵力优势无从发挥,反而因人马拥挤,自相践踏。
战斗持续到黄昏,谷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康居王在亲卫拼死保护下,勉强突围,但八万大军折损过半,余者溃散。
战后清点,汉军伤亡三千多人,却歼敌西万余,俘虏无数。此战之后,西域诸国震恐,纷纷遣使请罪,表示永不再叛。
陈汤一面安抚诸国,一面上表朝廷,自陈抗旨之罪,同时奏明大捷。
两个月后,朝廷使者再次到来。这一次,使者满面笑容,宣诏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西域都护陈汤,临机决断,大破敌军,扬我国威,功在社稷。虽违诏命,然事出有因,朕念其功,免其罪责,加食邑千户,赐金二百斤。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