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汤叩首谢恩,心中却无多少喜悦。加封关内侯?这本就是他曾有的爵位。至于食邑五百户,比起在长安时的两千户,不过是杯水车薪。
使者宣读完毕,私下对陈汤道:"陈侯,陛下对您可是青眼有加啊。这次若非匡衡等人阻挠,您说不定就官复原职了。"
陈汤淡然一笑道:"臣本戴罪之身,蒙陛下不弃,己是万幸。"
使者意味深长地道:"陈侯可知,这次是谁向陛下举荐您的?"
"愿闻其详。"
"阳阿公主。"使者压低声音道,"公主对您可是念念不忘啊。"
陈汤心头一震。阳阿公主?那个骄纵的皇妹?她为何要帮自己?
送走使者后,陈汤立即派人打听。原来阳阿公主与王凤有旧怨,王凤倒台后,她一首在寻找机会报复其党羽。而陈汤作为王凤的"对头",自然成了她拉拢的对象。
"政治啊政治。。。"陈汤摇头苦笑。即便在这偏远边城,也逃不开朝堂的勾心斗角。
他给阿沅写了第二封信:
"沅妹:
托陛下洪福,近日两败匈奴,朝廷加封关内侯。然边塞苦寒,日夜思归。随信附上匈奴首饰一件,乃战利品,妹可自用或变卖。
兄汤手书"
这次,他将一枚缴获的匈奴金戒指放入信封。戒指上镶嵌着绿松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信使出发后,陈汤开始着手实施更大规模的计划。他要在敦煌周边开垦万亩良田,修建通往西域的商道,将这座边陲小城打造成抵御匈奴的坚固堡垒。
一年过去,敦煌焕然一新。城墙加高加厚,城外沟渠纵横,农田连绵。商队络绎不绝,胡汉杂处,市井繁荣。朝廷闻讯,特意派员考察,回京后向成帝盛赞陈汤治政有方。
成帝大悦,下诏褒奖,并询问陈汤有何要求。
陈汤只回了一句话:"臣别无他求,唯愿永镇敦煌,保境安民。"
这日,陈汤正在田间查看新引种的葡萄,忽见一队车马驰来。为首的是个宦官,手持诏书曰:
"制诏关内侯陈汤:卿镇守敦煌,功在社稷。今擢卿为西域都护,总领西域军政,即刻赴任。钦此。"
西域都护!这是他在张勃去世前的职位,如今终于官复原职!
陈汤叩首谢恩,心中百感交集。兜兜转转,他又要回到那片成就他功名的广袤土地。
临行前,他给阿沅写了第三封信:
"沅妹:
朝廷复我西域都护之职,不日将赴龟兹。此去凶险,生死难料。若三年内无消息,妹可另嫁。倘天可怜见,待天下安,当归娶汝。
兄汤手书"
这一次,他附上了那支珍藏己久的银簪。
信使出发后,陈汤站在敦煌城头,望着西方苍茫的大地。那里有他的过去,也有他的未来。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轻声自语,声音消散在西域的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