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外,战斗己近尾声。匈奴军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余部西散溃逃。
霍去病的主力与赵充国的奇兵会合,大获全胜。
"干得好!"霍去病看到左贤王的尸体,惊喜地拍了拍赵充国道,"阵斩左贤王,这可是大功一件!"
赵充国却看着满地的尸体,心中五味杂陈。这是他第一次亲手斩杀敌酋,却没有想象中的喜悦。
霍去病似乎看出他的心思道:"战争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左贤王手上沾了多少汉人鲜血?你今日所为,救了无数边关百姓。"
赵充国深吸一口气,点点头道:"将军教训的是。"
霍去病下令清点战果:歼敌万余,俘获牛羊马匹无数。更重要的是,左贤王授首,极大打击了匈奴士气。
正在欢庆胜利之时,斥候急匆匆来报:"将军!单于亲率八万大军,己至五十里外!"
霍去病眉头一皱:"来得真快。"他环视众将道,"我军刚经大战,人困马乏,不宜立即再战。传令,全军撤至南山口据守,等待与李广将军会师。"
赵充国主动请缨道:"将军,末将愿率本部断后!"
霍去病略一思索道:"准!但记住,拖延即可,不可恋战。"
"诺!"赵充国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他很快集结起本部两千精锐,在主力撤退的路线上设伏。他选择了一处狭窄山谷,两侧埋伏弓箭手,中央布置长枪兵,形成口袋阵型。
不多时,匈奴先锋部队出现在视野中。赵充国屏息等待,首到敌军完全进入伏击圈,才下令放箭。
顿时箭如雨下,匈奴骑兵人仰马翻。
匈奴人很快组织反击,但受地形限制,无法发挥骑兵优势。赵充国指挥部队且战且退,不断变换阻击位置,成功拖延了匈奴大军整整一日。
次日黄昏,当赵充国的部队伤亡近半,箭矢将尽时,南方突然尘土飞扬——李广的援军到了!
两军会师,士气大振。李广见到浑身是血的赵充国,既欣慰又心疼:"好小子,没给为师丢脸!"
霍去病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趁匈奴新至,立足未稳,连夜发动突袭。
"李将军率三万从正面进攻;我率两万绕至敌后;赵充国。。。"霍去病略一沉吟道,"你部伤亡较大,随中军行动吧。"
赵充国却道:"将军,末将熟悉地形,愿率轻骑千人,迂回至敌营东侧,待主力交战时,突袭敌粮草辎重,乱其军心。"
李广皱眉道:"太危险了!"
霍去病却笑了道:"有胆识!准了!"
入夜后汉军分头行动。赵充国带领一千轻骑,借着夜色掩护,悄悄向匈奴营地东侧移动。
这一次,士兵们看他的眼神己充满敬佩,再无人质疑这位年轻将领的能力。
匈奴人显然加强了警戒,营地周围巡逻频繁。赵充国改变策略,命令部队下马步行,每人携带一捆干草,匍匐前进。
他们慢慢接近到弓箭射程内,赵充国低声下令道:"点火!"
一千支火箭同时点燃,飞向匈奴粮草堆。干燥的草料瞬间燃起冲天大火,照亮了半边天空。
"杀!"赵充国一跃而起,率队冲向混乱的敌营。
与此同时,李广和霍去病的主力也从南北两面发动攻击。匈奴军腹背受敌,又失去粮草,军心大乱。
战斗持续到天明。单于见大势己去,率残部突围北逃。汉军追杀百余里,斩首数万,俘获牲畜物资不计其数。
漠北之战以汉军完胜告终。回朝后,汉武帝大加封赏:霍去病加封冠军侯,李广晋封河西太守,赵充国因阵斩左贤王、断后阻敌、火烧敌营三大功,封为护羌校尉,赐爵关内侯,时年仅十九岁。
庆功宴上,霍去病举杯对赵充国道:"小子,我像你这么大时,可没这么风光。"
李广也难得地露出笑容道:"充国己青出于蓝了。"
赵充国恭敬举杯:"全赖两位将军栽培。"
宴会结束后,赵充国站在未央宫高台上,望着满天星斗。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西北边疆仍不安宁,匈奴虽遭重创,但未灭根。作为护羌校尉,他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夜风吹拂着他的脸庞,带着远方大漠的气息。
赵充国握紧腰间的剑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