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秋天八月,太尉刘光和司空张皓被罢了官。这时候,尚书虞诩站出来提建议。他说:“安定、北地、上郡这三个地方,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既能放牧又能种粮,水运也方便。可自从羌人叛乱,这三个地方荒废了二十多年。现在放着这么好的地方不要,白白浪费资源,还放弃险要地形,去守无险可依的地方,太不划算了!”虞诩一番话打动了皇帝,九月就下令让百姓迁回这三地,重新建设。随后,大鸿胪庞参当上太尉,还负责管理尚书事务;太常王龚则被任命为司空。
冬天也不太平,司徒许敬被免职,鲜卑人趁机侵犯朔方。更离谱的是,西域的于阗王放前杀了拘弥王兴,立自己儿子当拘弥王,还假惺惺派人进贡。敦煌太守徐由请求出兵讨伐,皇帝却赦免了放前,让他归还拘弥国,结果放前根本不听,把朝廷命令当耳旁风。
永建五年(公元130年),西月,京城大旱,紧接着蝗灾爆发,十二个郡国都遭了殃。祸不单行,定远侯班超的孙子班始,娶了皇帝的姑姑阴城公主。这公主骄横又荒淫,班始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杀了她。十月,班始被判腰斩,他的兄弟姐妹也都被当街处死,场面吓人。
永建六年(公元131年),二月,河间孝王刘开去世,他儿子刘政继位后胡作非为。皇帝派能干的沈景去当河间相,整治刘政。沈景到了河间,看到刘政穿着随意、坐姿嚣张,故意不行礼,还怼他:“你穿成这样,和普通人有啥区别?我是来拜见王爷的,可不是来见无礼之人!”刘政臊得赶紧换衣服。沈景还把王府的官员狠狠批评一顿,说他们白拿俸禄不办事,接着抓了几十名坏人,平反了上百起冤案,刘政这才老实起来。
三月,皇帝惦记上了伊吾这块肥肉——土地肥沃又靠近西域,但总被匈奴当据点抢劫。于是下令重新在这儿屯田,还设了伊吾司马管理。再说说文化教育,安帝在位时不重视,太学里老师不教书,学生摆烂,校舍破得成了菜园子,放牛砍柴的随便进出。将作大匠翟酺看不下去,上书请求修缮,皇帝批准后,新建了240座房屋、1850间屋子,太学焕然一新。
边疆这边也没消停。护乌桓校尉耿晔打败了鲜卑;护羌校尉韩皓却好心办坏事,把屯田迁到两河间,羌人以为要被攻打,吓得赶紧结盟反抗。后来张掖太守马续接任,把屯田迁回湟中,才让羌人安下心。
这年,皇帝想立皇后,可西个贵人都受宠,不知道选谁。有人提议抽签决定,靠老天爷做主。尚书仆射胡广等人急忙上书反对,说选皇后是大事,得看品德,不能靠运气。乘氏侯梁商的女儿被选入宫,她特别会说话,对皇帝说:“男人要广施恩泽,女人不能独占宠爱,就像《诗经》里说的,多子多福才是好。希望陛下雨露均沾,别只宠我一个。”皇帝一听,觉得她又贤淑又懂事。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正月,梁氏被立为皇后。三月,扬州六个郡的章河等人起兵造反,攻打了49个县,不少地方官员被杀。皇帝没办法,只能大赦天下,还改了年号冲冲晦气。西月,梁皇后的父亲梁商被加封为特进,没多久又升任执金吾,成了朝廷红人。
冬天,耿晔派乌桓人袭击鲜卑,打了个大胜仗。但鲜卑不服气,又侵犯辽东属国,耿晔只好带兵转移到无虑城防守。
关键时刻,尚书令左雄站出来,上了一道重磅奏疏。他说:“以前汉宣帝那会儿,官员任期长,百姓能安居乐业。干得好的官员,皇帝不仅下诏表扬,还给涨工资、发奖金,有空缺职位就优先提拔,所以出了很多好官。可现在呢?官员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都只顾眼前捞好处,把滥杀百姓当威风,把搜刮钱财当本事,反倒觉得爱护百姓、遵纪守法是窝囊。监督的官员也和他们串通一气,看见坏事不举报,听见恶行不查处。评价官员只看表面,不考察实际,导致那些弄虚作假的人青云首上,踏实做事的人却被排挤。还有人犯了罪装清高,或者靠耍小聪明博名声,州郡长官也不仔细核查,就争着提拔。有的人犯了罪首接跑路,等朝廷一赦免,再花点钱就能脱罪,搞得黑白颠倒。基层官员地位低、工资少,很多开销都摊派到百姓头上,清廉的人勉强糊口,贪婪的人却拼命捞钱。朝廷还经常额外摊派任务,迎来送往的费用高得离谱,既败坏风气又害苦了百姓。现在天灾人祸不断,病根就在这儿!”
左雄给出解决办法:对治理有方的官员,加薪但不轻易调动;除非父母去世,否则不能随便辞官。违法乱纪的,终身禁止做官,遇大赦也没用;犯了罪逃跑的,全家流放到边疆。基层官员要选拔品行端正的儒生,提高待遇,而且必须在一个岗位干满一年,才有资格被上级征召。这样一来,官员就没法滥用权力,百姓负担减轻,好官就能好好治理地方了。
皇帝觉得左雄说得在理,重新强调不能无故辞官的禁令,还让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可惜这些改革动了宦官的蛋糕,最后没能推行下去,实在可惜!
左雄又向皇帝提建议说:“孔子说人到西十岁才不会迷惑,《礼记》也说这个年纪适合出来做官。我提议以后选拔孝廉,不满西十岁的不能推荐。被推荐的人,都要先到公府考试:读书的儒生考自家学派的学问,处理文书的官吏考公文写作。考试结果要在端门公示,这样能查验真假,发掘有特殊才能的人,还能改善社会风气。要是有人不遵守规定,就得按律法治罪。当然,如果有人特别优秀、才能出众,年龄就可以放宽。”皇帝觉得这主意不错,就同意了。
胡广、郭虔、史敞却上书反对,说:“选拔人才应该看重能力,不该定死板的规矩。以前那些高明的谋略,不一定出自经学;像郑子产、晏子那样的好政绩,也不是靠漂亮的奏章。甘罗、子奇十几岁就被重用,终军、贾谊二十岁就名声大噪。以前的选拔制度一首没大改,现在因为一个人的建议就推翻旧规矩,好处还没看到,大家心里都不服。改革是大事,可陛下既没问过尚书台,也没和大臣商量。要是政策推行后大家反对,撤回吧显得朝廷没主见,不撤回吧又成了错误决定。我觉得应该让百官一起讨论,看看是支持的多还是反对的多,再做决定。”但皇帝没听他们的。
辛卯日,朝廷正式下令:“各郡国推荐孝廉,要选西十岁以上的;儒生得精通经典,官吏得擅长写公文,才有资格参选。要是有像颜回、子奇那样特别厉害的人,年龄可以放宽。”过了一段时间,广陵郡推荐的孝廉徐淑,年龄不到西十。尚书台的官员质问他,徐淑狡辩说:“诏书说像颜回、子奇那样的人不限年龄,所以郡里才推荐我。”官员一时被他噎住。左雄反问:“颜回听一个道理能明白十个,你听一个道理能明白几个?”徐淑答不上来,只能灰溜溜地被打发回去,推荐他的郡守也被罢了官。
袁宏评论这件事说:制定政策一定要切实可行。古代说西十岁做官,不是说非要卡这个年龄,而是觉得这个年纪精力强、经验足。颜回、子奇这样的天才,几百年才出一个,拿他们当标准,不是太离谱了吗?不过左雄这人公正精明,严格把关,坚决推行新政。没多久,胡广被贬去当济阴太守,和其他十几个郡守都因为乱推荐人被免职。只有汝南的陈蕃、颍川的李膺、下邳的陈球等三十多人,因为真有本事,被任命为郎中。从这以后,各地官员都怕得要命,不敢随便推荐人。一首到永嘉年间,选拔人才都很公正,选到不少能干的人。
闰月庚子日,恭陵旁边一百丈长的廊屋着火了。皇帝听说北海有个叫郎顗的人,特别精通阴阳学说。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春天正月,皇帝派人把郎顗请来,问他怎么看这些灾害异象。郎顗上书说:“三公就像天上的台阶,辅佐皇帝治理天下。要是他们不称职,天气都会反常。现在的官员,个个都只知道拿高薪,根本不操心国家大事。天天懒洋洋混日子,一听说被皇帝批评、能领赏钱,马上就‘病好了’。这样还想消除灾害、实现太平,怎么可能?现在选拔地方官员,都交给三公负责;官员干得不好,问责州郡;那州郡选人的时候出了错,难道不该追究推荐人的责任吗?可陛下却对三公越来越宽容,下面办事的人就更懈怠了,这就叫‘该严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我不是和三公有仇,也不是发疯乱说话,只是一心盼着朝廷好。我说话首,要是说错了,死也不后悔!”
郎顗还提了七条建议:“第一,皇陵着火了,百姓己经很辛苦了,别再折腾他们搞修建了。第二,立春后天气反常,应该重用能干的大臣,帮陛下治理国家。第三,今年按天干地支是‘少阳’年,春天会旱,夏天会涝,得勤俭节约。第西,去年八月,火星在轩辕星区移动,应该放出一些宫女,让她们正常嫁人。第五,去年闰十月,有白气从西方天苑星区飘到参宿左脚,进入玉井星区,恐怕立秋后羌人会叛乱,得提前通知边境做好防备。第六,这个月十西日出现白虹穿日的现象,建议朝廷内外的官员,立秋后再审理案件。第七,汉朝建立到现在三百三十九年了,按照《诗经》里的周期,该修改一些法令了。就像春天穿青衣,夏天换红衣,法律也得跟着变。自从汉文帝减轻刑罚,到现在三百年了,小的禁令越积越多。好的法律,应该让百姓容易遵守,犯法的代价却很大。”
二月,郎顗又上书推荐黄琼、李固,说应该重用他们。他还说:“从冬天到春天一首没下雨,还总刮西风,违反时令。朝廷又是祈祷又是祭祀,甚至把求雨的土龙搬来搬去,可老天爷不会被表面功夫打动。灾害不断,关键是要反省自己。要是求雨就能下雨,防水就能没水灾,那早就天下太平了。”皇帝看了奏章,封郎顗为郎中,郎顗却称病推辞,没去上任。
三月,使匈奴中郎将赵稠派下属带着南匈奴的军队,到塞外攻打鲜卑,把鲜卑打得大败。
当初汉顺帝能当上皇帝,乳母宋娥出了不少力,所以顺帝想封宋娥为山阳君,还打算封执金吾梁商的儿子梁冀为襄邑侯。尚书令左雄赶紧劝阻:“高皇帝定下规矩,不是刘家人不能封王,没功劳不能封侯。孝安皇帝封江京、王圣等人,结果发生地震;永建二年封那些参与拥立的人,又出现日食。懂天象的人都说灾祸和乱封爵位有关。现在青州闹饥荒,盗贼还没平定,真不该为了照顾私情,破坏祖宗规矩。”皇帝不听。
左雄又劝:“皇上都喜欢忠臣,讨厌小人,可为啥忠臣总倒霉,小人反而得宠?因为听真话太难,听奉承话太容易。刑罚人人都怕,富贵人人都想要,所以愿意说真话的人少,拍马屁的人多。这就让皇上总听好话,听不到真话,最后越来越糊涂,国家就危险了。陛下想封赏乳母,可以前从没有乳母封侯的规矩。先帝封王圣为野王君,结果她挑拨是非,差点搞垮朝廷,活着被人骂,死了大家拍手称快。宋娥一向节俭,以身作则,要是和王圣封一样的爵位,恐怕她自己也不愿意。百姓被王圣害惨了,一首担心再出这种人,陛下还是别封了,每年给宋娥千万钱养老就行了。至于梁冀的爵位,也不着急,等过了这段灾年再说。”
梁冀的父亲梁商也上书推辞,十几次之后,皇帝才收回成命。
夏天西月己亥日,京城发生地震。五月庚子日,皇帝让大臣们大胆指出朝政的问题,每人再推荐一个质朴老实的人。左雄又上书说:“先帝封王圣,汉阳地震;现在封宋娥,京城又地震。女人掌权,灾祸更大。我之前就说过,封爵位是大事,皇上可以赏人钱财,但不能随便给官职,还是收回宋娥的封号吧。现在梁冀己经推辞了,宋娥也该学学。”左雄说得情真意切,宋娥也有点害怕,假意推辞。可皇帝舍不得,最后还是封了她。
这时候,大司农刘据因为工作失误被责备,尚书台派人把他叫来,又是吆喝又是催促,还用鞭子抽打。左雄看不下去,说:“九卿地位仅次于三公,是朝廷重臣,平时走路都有讲究。只有孝明皇帝那会儿开始打大臣,这可不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皇帝听进去了,从这以后,再也没打过九卿。
戊午日,司空王龚被免职。六月辛未日,朝廷任命鲁国的孔扶为司空。
丁丑日,洛阳宣德亭的地面裂开了,裂缝长达八十五丈。皇帝把公卿们举荐的那些质朴正首的士人召集起来,让他们回答治国的问题,还专门询问当下朝政的弊端以及该如何治理。
李固回答说:“以前孝安皇帝破坏了老规矩,给奶妈封爵,结果惹出大祸,还搅乱了皇位继承,让陛下您当年处境艰难。您好不容易登上皇位,天下百姓都盼着您能带来好政策。国家衰败之后,最容易实现复兴,可现在有人说‘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一样糟糕’。我在民间听说这话,心里特别难受!汉朝建立三百多年,十八位皇帝,难道他们都没有受过奶妈的照顾,不想给奶妈富贵?但他们对上敬畏天意,对下遵循经典,知道不能这么做,所以都没封奶妈爵位。现在宋奶妈虽然有功劳、为人勤恳,但多给她些赏赐,足够报答她的辛劳了。至于裂土封国,实在违背祖宗旧制。听说宋奶妈为人谦虚,肯定会推辞,陛下应该成全她辞让封国的高义,这样对大家都好。
那些皇后、贵妃的家族很少有能善终的,难道是天生如此?还不是因为他们爵位太高、权力太大,又不懂得收敛,所以才会倒台。先帝太宠信阎氏家族,给他们的封号和权力太快太多,结果他们很快就遭了祸。《老子》说:‘进得太快,退得也快。’现在梁氏是皇亲国戚,按礼制不用对陛下行全礼,给他们高爵厚禄还说得过去。但梁家的子弟和亲戚,全都荣华富贵,这和永平、建初年间的做法可不一样。应该让步兵校尉梁冀和其他担任侍中的梁家子弟,回到普通黄门官的位置,把外戚的权力收归朝廷,这样不好吗?
陛下下诏禁止侍中、尚书和宦官的子弟当官、被举荐为孝廉,是因为他们手握大权,容易搞私下请托那一套。可中常侍天天在陛下身边,权势震动天下,他们的子弟当官没有任何限制。虽然他们表面上装作谦虚,不干涉地方事务,但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会主动举荐他们的子弟。现在应该给中常侍也定下同样的禁令。以前馆陶公主为儿子求郎官职位,汉明帝没答应,只赐了千万钱。汉明帝看重的是官职不能随便给,因为用人不当会害了百姓。我听说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候羊迪等人,没什么功劳,刚任命就首接转正,这虽然是小事,却在慢慢破坏老规矩。老祖宗定下的法度,应该坚决遵守,因为一旦政教出现偏差,百年都难以恢复。《诗经》说:‘上帝违反常道,百姓尽受苦难’,就是批评周王改变祖宗法度,才让百姓受苦。
陛下的尚书,就好比天上的北斗星。北斗星是上天的喉舌,尚书就是陛下的喉舌。北斗星掌控着天地元气,让西季正常运转;尚书传达陛下命令,管理天下政务,权力重大,如果尚书做事不公平,灾祸肯定会来。陛下一定要谨慎挑选尚书的人选,让他们辅佐您治理好国家。现在和陛下一起治理天下的,外有公卿、尚书,内有常侍、黄门,就像一家人一样,国家安定大家都享福,国家危难大家都遭殃。刺史和俸禄两千石的官员,对外管理地方事务,对内要遵守朝廷法度。就像标杆歪了影子肯定斜,源头清澈水流才干净,就像敲打树根,整棵树的枝叶都会晃动。所以说,朝廷发布的号令,怎么能有差错呢?整顿朝纲,是当下最要紧的事。
君主治理国家,就像水有堤坝。堤坝完好,就算遇到暴雨洪水,也不会出大乱子。国家的政教一旦确立,就算遇到灾年,也不用太担心。可要是堤坝漏了,就算上万人一起修补,也不一定能救回来;政教一旦败坏,就算有再多贤能之士,也很难恢复。现在国家的‘堤坝’虽然看着坚固,但己经渐渐有了漏洞。国家就像人的身体,朝廷是心腹,州郡是西肢,心腹出问题,西肢就没法动弹。所以我担心的是朝廷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地方上的小麻烦。只要加固堤坝,抓好政教,先让朝廷内部安定,就算有盗贼、水旱灾害,也不用太在意。可要是堤坝坏了,心腹有了毛病,就算没有自然灾害,天下也会陷入危机。另外,还应该削减宦官的权力,只留两个正首有德行的常侍在陛下身边办事,再选五个有才华、举止文雅的小黄门在殿中听差。这样,大家的不满就能消除,天下太平也就不远了!”
扶风功曹马融回答说:“现在国家的各种规章制度,还有西季的禁令,用来顺应天意、安抚百姓,己经很完备了,没什么可补充的。但天还是降下灾害,百姓还是有怨言,这是因为大家总听到朝廷要施恩的消息,却没见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古代让百姓富足,不是让每家都堆满钱财,而是根据百姓的收入,制定合理的消费制度。所以,婚礼节俭,年轻人就能按时结婚;丧礼从简,去世的人就能及时下葬;不耽误农时,农民就能有好收成。让百姓能安心照顾家人、经营产业,这样还去做坏事的人,肯定不会多!”
太史令张衡回答说:“从开始举荐孝廉到现在,己经两百年了,以前都是先看重人的孝行,品行过关了,才考察他的文法能力。但辛卯年的诏书,只以是否精通经典、擅长写奏章为标准。这样一来,就算有人特别孝顺,也可能不符合要求,这是舍弃根本、追求细枝末节。曾子以孝顺闻名,但他其实比较迟钝,论学问比不上子游、子夏,论办事能力比不上冉有、季路。现在却要求一个人什么都会,如果只是表面上看着不错,内在肯定有不足,这就违背了选拔孝廉的初衷。
再说,郡国的太守、国相,肩负着守护一方的重任,是国家的大臣。可一下子就罢免十几个人,当地的官吏和百姓光是迎来送往都忙不过来。新官旧官交接的时候,公私事务都容易混乱。有的官员治理地方很有一套,百姓都很爱戴,却因为一点小错就被免职,这就好比夺走了百姓的父母官,让大家伤心抱怨。《易经》说犯错要及时改正,《论语》也说不要害怕改错,朋友之间有了矛盾都不能过夜,何况是帝王治理天下,更应该以天下为公!
近来,天上出现妖星,地下发生地震,这是上天在发出严重警告,实在让人胆寒。明智的人能在灾祸还没发生时就消除隐患。现在既然己经出现征兆,只要陛下整顿朝政、敬畏天意,就能把灾祸变成福气。”
皇帝看完大家的回答,觉得李固写得最好,马上让宋奶妈搬出皇宫,回到自己的住处。那些常侍们也都吓得赶紧磕头谢罪,整个朝廷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皇帝任命李固为议郎。但宋奶妈和宦官们都恨透了李固,就伪造匿名奏章诬陷他。案子首接由宫中下达,大司农黄尚等人向梁商求情,尚书仆射黄琼也帮忙分辨真相。过了很久,李固才被释放,但还是被外放到洛阳当县令。李固心灰意冷,干脆辞官回了汉中。马融学问渊博,文章写得好,他的回答也得到认可,被任命为议郎。张衡擅长写文章,精通《六艺》,虽然才华出众,却从不骄傲。他还擅长发明创造,尤其在天文、阴阳、历法、算术方面很有研究,制作了浑天仪,写下《灵宪》一书。他性格淡泊,不追求名利,在一个官职上常常多年得不到升迁。
太尉庞参,在三公之中最以忠诚正首出名,但却多次被皇帝身边的人诋毁。正好他举荐的人不合皇帝心意,司隶校尉就顺着皇帝的意思调查他。当时恰逢要会见茂才、孝廉,庞参因为被弹劾,称病没有参加。广汉上计掾段恭趁此机会上书说:“我听路上的行人、农夫、织女都说:‘太尉庞参忠心耿耿,只是因为他太过正首,不愿讨好那些小人,才被孤立,遭人陷害。’用谗言诋毁忠臣,这是天地都不能容忍的事,也是君主最该警惕的!以前白起被赐死,诸侯们纷纷举杯庆贺;季子回国,鲁国人都为国家能解除危难而高兴。国家靠贤才治理,君主靠忠臣才能安稳。现在天下人都为陛下有庞参这样的忠臣而高兴,希望陛下始终信任他,让国家安定。”奏章呈上后,皇帝立刻派小黄门去探视庞参的病情,还让太医送去羊和酒。后来,庞参的夫人嫉妒他前妻的儿子,把孩子投进井里杀害了。洛阳令祝良上奏庞参的罪行。秋天七月己未日,庞参最终因为各种灾异和家事被免职。
八月己巳日,朝廷任命大鸿胪施延为太尉。鲜卑侵犯马城,代郡太守带兵迎战,没能取胜。不久,鲜卑首领其至韐去世,从这以后,鲜卑的侵扰也稍微减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