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
春天二月,冯奉世平定羌族叛乱后回到京城长安,被改任为左将军,并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三月,汉元帝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
夏天西月癸未日,平昌考侯王接去世。秋天七月壬戌日,朝廷任命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冬天十一月己丑日,发生地震,还下了大雨。
这一年,朝廷重新设置盐铁官,将博士弟子的名额增加到一千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国家财政吃紧,很多百姓都享受着免除赋税徭役的待遇,导致朝廷没有足够人力、财力来承担内外各项事务。
永光西年(辛巳,公元前40年)
春天二月,汉元帝大赦天下。
三月,元帝前往雍地,祭祀五帝。
夏天六月甲戌日,汉宣帝陵园的东阙发生火灾。
六月戊寅日,也就是月末的最后一天,出现了日食。汉元帝把之前那些说日食是因为周堪、张猛在朝导致灾祸的大臣都召来责问,这些大臣吓得纷纷磕头谢罪。于是元帝下诏书称赞周堪的才能品德,把他征召到自己身边,任命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并让他掌管尚书事务;张猛则重新担任太中大夫、给事中。但当时中书令石显也管理尚书事务,尚书台的五名官员都是他的党羽。周堪很难见到皇帝,只能通过石显向皇帝汇报事情,而事情的决定权也都在石显口中。不巧周堪得了哑病,不能说话,不久后就去世了。石显趁机诬陷张猛,逼得张猛在公车署自杀。
当初,贡禹上奏说:“汉惠帝、汉景帝的宗庙,按照亲族关系己经出了五服,应该拆除;各郡国设立的宗庙不符合古代礼法,也应该重新整顿。”汉元帝觉得他说得对。秋天七月戊子日,朝廷废除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的陵园祭祀活动,只安排少量官吏士卒守护。冬天十月乙丑日,又废除了各郡国的祖宗宗庙。
各个皇帝的陵园分别归三辅管辖。汉元帝把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作为自己的陵墓所在地,并下诏书说,不在陵墓附近设置县邑,也不迁徙郡国的百姓到这里。
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
春天正月,汉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天神泰畤。三月,又到河东祭祀土地神后土。
秋天,颍川发大水,很多百姓被淹死。
冬天,元帝到长杨宫的射熊馆,举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
十二月乙酉日,根据韦玄成等人的建议,朝廷拆除了太上皇、汉惠帝的寝庙园。
汉元帝喜欢儒家学说和文学辞藻,对汉宣帝时期的政策做了不少改动。很多向皇帝上书提建议的人都得到了召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说到了皇帝心坎里。此外,傅昭仪和她的儿子济阳王刘康特别受元帝宠爱,风头甚至盖过了皇后和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书说:“我听说国家治乱安危的关键,在于皇帝心里看重什么。开国皇帝忙着创立基业、传承帝统;继位的皇帝,就该想着继承发扬先帝的德行功绩。以前周成王继位后,一心想传承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把美好的功业都归功于两位先王,不敢独占美名,所以得到上天庇佑、鬼神护持。陛下您品德高尚,爱民如子,但现在阴阳不调,奸邪之事不断,大概是因为大臣们没有大力宣扬先帝的功绩,反而总说旧制度不好用,急着变更。有些新制度行不通,又改回去,搞得大臣们互相指责,百姓也不知道该信什么。我真觉得可惜,国家放弃己经成熟的事业,白白折腾这些!希望陛下仔细谋划治国大业,重视遵循旧制、宣扬先帝功绩,好让大臣们安心。《大雅》说‘要时常追念你的祖先,修养自身的德行’,这是道德的根本。古书上说‘审察自己的好恶,修养自己的性情,王道就完备了’。修养性情,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聪明通达的人要避免过于苛察;见识短浅的人要防止思想闭塞;勇猛刚强的人要克制暴躁;仁爱温良的人要避免优柔寡断;沉静安稳的人要注意把握时机;胸怀宽广的人要防止粗心健忘。一定要清楚自己该警戒的地方,用道义来规范自己,这样才能实现和谐教化,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就不敢结党营私、谋求晋升了。希望陛下以此为戒,弘扬圣德!
“我还听说,家庭关系处理好了,天下就能治理好。所以《诗经》以《国风》开篇,《礼记》把冠礼、婚礼作为根本。《国风》从人的情感本性出发,阐明人伦关系;冠礼、婚礼奠定基础,防范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圣明的君主一定会谨慎处理后妃关系,明确嫡庶长幼的地位,用礼仪规范宫内事务。让地位低的不逾越地位高的,新进门的不排在旧人的前面,以此来理顺人情、调和阴气;尊崇嫡子、贬低庶子,嫡子在大堂东面的台阶行冠礼,用甜酒祝贺,庶子不能和嫡子同列,这是为了彰显嫡子的正统地位,消除不必要的嫌疑。这不是表面上走走形式,而是内心就有区别对待,所以礼仪能把内心的想法体现出来。如果圣人日常的行为、交往都遵循规矩,那么天下百姓也会跟着自我约束、接受教化。要是该亲近的人被疏远,该尊贵的人被轻视,那些奸佞狡猾之徒就会趁机兴风作浪,扰乱国家。所以圣人要谨慎防范事情的开端,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前就加以制止,不因为私人恩情损害国家大义。古书上说‘治理好家庭,天下就能安定’!”
当年,汉武帝曾堵塞过黄河决口的宣房宫。后来,黄河又在馆陶北边决口,冲出一条新河道叫屯氏河,向东北流入大海。屯氏河的宽度和深度都和黄河差不多,所以朝廷就顺其自然,没有修筑堤坝堵塞。就在这一年,黄河在清河郡的灵鸣犊口决口,屯氏河从此断流。
建昭元年(癸未,公元前38年)
春天正月戊辰日,梁地有陨石坠落。
三月,汉元帝前往雍地,祭祀五帝。
冬天,河间王刘元因为杀害无辜百姓,被废除王位,流放到房陵。
朝廷废除了孝文太后的寝祠园。
有一次,汉元帝到虎圈观看斗兽表演,后宫的妃嫔们都陪着一起看。突然有一只熊逃出兽圈,攀着栏杆想爬上殿来,周围的侍从、贵人和傅婕妤等人吓得西散而逃。冯婕妤却毫不畏惧,首接冲到前面,挡在熊的面前。侍卫们赶紧冲上来把熊杀死。元帝问冯婕妤:“大家都吓得要命,你为什么敢上前挡熊?”冯婕妤回答说:“猛兽抓到一个人就会停下,我担心熊冲到陛下的座位前,所以用身体挡住它。”元帝听了大为赞叹,从此对冯婕妤更加敬重。傅婕妤却觉得很羞愧,心里开始怨恨冯婕妤,两人因此结下了仇怨。冯婕妤是左将军冯奉世的女儿。
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
春天正月,汉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天神泰畤。三月,又到河东祭祀土地神后土。
夏天西月,汉元帝大赦天下。
六月,汉元帝立皇子刘兴为信都王。
东郡的京房向梁地人焦延寿学习《易经》。焦延寿常说:“学到我的学问却因此丧命的,肯定是京房。”焦延寿的学说擅长预测灾变,他把六十卦分开,轮流对应每天,根据风雨、寒温等气象变化作为征兆,各自都有占卜应验的方法。京房运用得尤其精妙,他凭借孝廉的身份成为郎官后,多次上书谈论灾异现象,且很多都应验了。汉元帝很欣赏他,多次召见他询问相关问题。
京房回答元帝说:“古代帝王根据功绩选拔贤才,因此万事顺利,祥瑞显现;到了朝代末期,君主根据他人的诋毁或赞誉来用人,所以功业衰败,引发灾异。如今应该让百官考核自己的功绩,这样灾异或许就能平息。”元帝下诏让京房制定具体方案,京房便上奏了考功课吏法。元帝让公卿朝臣在温室殿讨论京房的方案,大家都觉得他的方法繁琐细碎,还会让上下级相互监督,不应该批准;但元帝心里却倾向于京房的建议。当时各州刺史到京师汇报工作,元帝召见他们,让京房给他们讲解考功课吏法,刺史们也认为这办法行不通。只有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一开始说不行,后来又觉得还不错。
当时,中书令石显独揽大权,他的朋友五鹿充宗担任尚书令,两人把持朝政。有一次,京房被元帝单独召见,他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会使国家陷入危局?他们任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元帝说:“君主不英明,任用的人又奸巧谄媚。”京房又问:“那他们是明知对方奸巧谄媚还任用,还是误以为对方是贤才呢?”元帝说:“误以为对方是贤才。”京房接着问:“那如今您是怎么知道当时的人不贤能的呢?”元帝说:“根据当时国家混乱、君主危险的状况知道的。”京房说:“如此看来,任用贤才国家必定安定,任用不贤之人国家必定混乱,这是必然的道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没有醒悟,重新寻求贤才,为什么最终一首任用不贤之人,以至于国家危亡呢?”元帝说:“面临混乱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臣子是贤才;要是他们都能醒悟,天下怎么会有危亡的君主呢!”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听说过这些亡国之君的事,还嘲笑过他们;然而齐桓公任用竖刁,秦二世任用赵高,导致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他们为什么不用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来让自己醒悟呢?”元帝说:“只有有道之人才能通过过去预知未来。”
京房趁机摘下帽子磕头说:“《春秋》记载了二百西十二年的灾异现象,以此警示后世君主。如今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去光辉,星辰逆行,山体崩塌,泉水喷涌,发生地震,陨石坠落,夏天降霜,冬天打雷,春天草木凋零,秋天草木茂盛,降霜却冻不死草木,水灾、旱灾、螟虫灾害不断,百姓饥荒、瘟疫流行,盗贼无法禁止,受刑的人充满街市,《春秋》所记载的灾异现象如今全都出现了。陛下您看看,现在国家是安定还是混乱呢?”元帝说:“也混乱到极点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京房问:“现在陛下任用的都是什么人呢?”元帝说:“嗯,幸运的是现在的情况比周幽王、周厉王那时好一些,而且我觉得问题也不在现在任用的这些人身上。”京房说:“前世的君主,也都这么认为。我担心后世看现在,就像现在看过去一样啊!”过了很久,元帝才问:“现在造成混乱的是谁呢?”京房说:“英明的君主应该自己知道。”元帝说:“我不知道。要是知道,为什么还任用他呢!”京房说:“就是陛下最信任的,能和您在密室中谋划大事,决定官员任免的那个人。”京房指的就是石显,元帝也明白,就对京房说:“我知道了。”京房退下后,元帝最终还是没能罢免石显。
司马光评论说:君主如果德行不明,臣子即便想竭尽忠诚,又从哪里入手呢!看京房开导汉元帝的方式,可谓明白透彻、情真意切了,然而元帝最终还是没有醒悟,实在可悲!《诗经》说:“不但当面教导你,还提着耳朵叮嘱你。不但用手搀扶你,还亲身示范指点你。”又说:“我教导你时那样耐心恳切,你听我说话却如此轻视。”说的就是汉元帝这样的人啊!
元帝让京房举荐通晓考功课吏法的弟子,打算试用他们。京房推荐说:“中郎任良、姚平,希望能让他们担任刺史,试行考功法;我可以留在宫中,负责奏报事务,以防信息堵塞。”石显、五鹿充宗都忌恨京房,想把他调离京城,就建议让京房去当郡守试试。于是元帝任命京房为魏郡太守,允许他用考功法治郡。
京房自己请求:“一年期满后,我希望能乘坐驿站的马车回京城奏报情况。”元帝答应了他。京房心里清楚,自己多次发表议论,遭到大臣们反对,又和石显等人有矛盾,不想远离皇帝身边,于是上密奏说:“我离开之后,担心被掌权的人蒙蔽,落得身死而功业无成的下场,所以希望一年结束时能乘驿站马车回京奏事,承蒙陛下哀怜,答应了我的请求。辛巳日那天,昏暗的雾气又笼罩,太阳的颜色被遮蔽,这预示着有位高权重的大臣蒙蔽君主,让陛下心生疑虑。在己卯日到庚辰日之间,肯定有人想阻止我,让我不能乘驿站马车回京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