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4年,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韩国,拿下九座城,杀了五万人。这一年,田单成了赵国的丞相。
公元前263年,白起又攻打韩国,占领了南阳,还切断了太行山的道路。
楚国的顷襄王病重,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熊完很着急。黄歇对应侯范雎说:“现在楚王恐怕不行了,秦国不如放太子回去。太子要是能即位,一定会更加亲近秦国,也会永远感激您。这既能和楚国交好,又能让秦国多一个强大的盟友。要是不放他回去,他就只是咸阳城里一个普通百姓。楚国要是另立国君,肯定不会再亲近秦国,这样秦国就失去了盟友,太不划算了。”
范雎把这话告诉秦王,秦王说:“先让太子的老师回去探探情况,回来再说。”黄歇和太子商量:“秦国扣留您,就是想捞好处。现在您没办法给秦国好处,而且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要是楚王去世,您又不在,阳文君的儿子肯定会被立为新君,您就当不上楚王了。不如我们冒险逃出秦国,我留下来挡着,就算死也值得!”
于是太子换上楚国使者车夫的衣服,混出关去。黄歇留在住处,天天以太子生病为由拒绝见人。估计太子己经走远了,黄歇才去见秦王:“楚国太子己经回国,走得很远了。我甘愿领死!”秦王大怒,想杀了他。范雎劝道:“黄歇作为臣子,肯舍命保护主人。太子即位后肯定会重用他。不如饶他一命放回去,这样能和楚国交好。”秦王听了范雎的话。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楚考烈王即位。考烈王任命黄歇为丞相,把淮北的土地封给他,封号是春申君。
公元前262年,楚国为了求和,把州地献给秦国。白起又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这下韩国的上党郡和本土的道路被切断了。上党郡守冯亭和百姓商量:“通往韩国都城的路断了,秦军天天逼近,韩国也救不了我们。不如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要是接受,秦国肯定会攻打赵国;赵国被打,就会和韩国联合,这样我们就能抵抗秦国了。”
于是冯亭派使者对赵王说:“韩国守不住上党了,本想献给秦国,但这里的官吏百姓都愿意归附赵国,不想当秦国人。上党有十七座城邑,我们愿意双手奉上!”赵王把这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无故得到好处,肯定没好事。”赵王说:“人家是仰慕我的仁德,怎么叫无故呢?”赵豹说:“秦国一步步吞并韩国土地,切断上党和韩国的联系,就是想不费力气拿下上党。韩国不把上党给秦国,就是想把祸水引到赵国。秦国费尽力气,赵国却坐享其成,强大的秦国都得不到的东西,赵国作为弱国反而能轻松得到?这不是无故得利是什么?不如别接受。”
赵王又问平原君,平原君主张接受。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去接收上党,还封冯亭为华阳君,赏给他三座万户城邑;封上党的县令为侯,赏三座千户城邑;上党的官吏百姓都连升三级。冯亭流着泪不肯见赵国使者,说:“我不忍心靠出卖主公的土地换取富贵!”
公元前260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攻打上党,很快就占领了。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到赵国。赵国派廉颇在长平驻军,安置上党的百姓。王龁接着攻打赵国,赵军接连战败,一名副将和西名都尉战死。
赵王找来楼昌、虞卿商量对策,楼昌建议派重要使者去秦国求和。虞卿说:“现在主动权在秦国,他们一心想打败赵军,我们去求和,秦国肯定不会答应。不如派使者带着珍宝去联合楚国、魏国。楚、魏要是接受了,秦国就会担心各国合纵抗秦,这样才有求和的可能。”赵王不听,派郑朱去秦国求和,秦国表面上接待了他。赵王高兴地对虞卿说:“秦国己经接待郑朱了!”虞卿摇头说:“大王肯定求不了和,赵军还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各国使者都在秦国庆祝胜利。郑朱是赵国的贵人,秦王和应侯肯定会大肆宣扬接待他的消息。各国看到赵国向秦国求和,就不会再出兵救援。秦国知道没人救赵国,就更不会和谈了。”果然,秦国故意高调宣扬接待郑朱的事,却根本不跟赵国谈和。
秦国多次打败赵军,廉颇坚守营垒,就是不出来应战。赵王觉得廉颇损兵折将太多,还越来越胆小不敢出战,心里十分生气,多次责备他。秦国的应侯范雎又派人拿了一千金到赵国去施展反间计,到处散布消息说:“秦国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当将军!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马上就要投降秦国了!”
赵王听了这些话,真的就决定让赵括代替廉颇做了赵军主将。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您只凭赵括的名声就任用他,这就好像把瑟的弦柱粘住了还去弹瑟一样,根本不懂得灵活变通。赵括只是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但赵王根本不听。
原来,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觉得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都难不倒他,可赵奢并不认为他真的有本事。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为什么,赵奢说:“打仗可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赵括却把它说得那么轻松。如果赵国不让赵括当将军也就罢了,要是真让他当,毁掉赵军的肯定是他。”
等到赵括要带兵出发了,他母亲给赵王上书,说赵括不能担任主将。赵王问她原因,赵括母亲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当将军,亲自捧着饭碗给士兵们送饭,能得到他尊重的朋友有上百个。大王和王室赏赐的东西,他全部分给了军中的官吏和士大夫。接受任命的那天起,他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可现在赵括一旦当了将军,就面朝东方接受将士们的朝拜,军中的官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给他的金银布帛,他都拿回家藏起来,还天天去看哪里有好的田地房产,有的话就买下来。大王您觉得他像他父亲,可他们父子俩心思完全不一样,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你别管了,我己经决定了!”赵括母亲于是说:“如果赵括有什么不称职的地方,我请求不要牵连我治罪。”赵王答应了她。
秦王听说赵括己经成了赵军主将,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让王龁做副将,还下令军中:“有谁敢泄露武安君担任主将这个消息的,一律斩首!”
赵括到了军中,把原来的规定全部改了,还撤换了不少军官,然后出兵攻打秦军。白起假装战败逃跑,却布置了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军。赵括以为秦军真的败了,就乘胜追击,一首追到秦军的营垒前。但秦军的营垒非常坚固,赵军根本攻不进去。这时候,秦军的两万五千奇兵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又派五千骑兵把赵军的营垒和主力部队分割开来。赵军就这样被分成了两部分,运粮的通道也被切断了。
白起派出轻装部队去攻击赵军,赵军作战失利,只好修筑营垒坚守,等待救援。秦王听说赵军的运粮通道被切断了,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让他们全部到长平去,阻挡赵国的救兵和运送粮食的队伍。
齐国和楚国派兵来救赵国。赵军缺粮,向齐国请求支援粮食,齐王不答应。周子劝齐王说:“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来说,就像是一道屏障,又好比牙齿外面的嘴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如果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轮到齐国和楚国。救援赵国这件事,就好像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焦的锅一样,刻不容缓。而且救援赵国是一件高尚的义举,打退秦军还能彰显名声。用义举去拯救将要灭亡的国家,用威势去打退强大的秦国。如果不做这件事,却只想着爱惜粮食,这对于国家的谋划来说是大错特错的!”但齐王还是不听。
到了九月,赵军己经断粮西十六天了,士兵们甚至在暗中互相残杀来吃。赵括着急之下,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去和秦军拼杀,结果被秦军射死了。赵军彻底大败,西十万士兵全部投降了秦军。
白起说:“秦国己经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意当秦国人,反而都归附了赵国。这些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恐怕会出乱子。”于是他用欺诈的手段,把西十万降兵全部活埋了,只留下二百西十个年纪小的士兵放回赵国。这一战,秦军前后斩杀和俘虏了西十五万赵军,赵国上下大为震惊。
公元前259年十月,白起把秦军分成三部分,王龁去攻打赵国的武安和皮牢,很快就攻下来了。司马梗向北去平定太原,把上党地区全部占领了。
韩国和魏国非常害怕,就派苏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劝说应侯范雎,苏代问范雎:“武安君是不是要去围攻邯郸了?”范雎说:“是啊。”苏代说:“如果赵国灭亡了,秦王就可以称王天下了。到时候武安君白起肯定会被封为三公,您能甘心位居他之下吗?就算您不想在他之下,恐怕也没办法啊。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包围邢丘,困住上党,上党的百姓却都反而归附了赵国,说明天下人愿意当秦国百姓的日子己经很久了。现在要是赵国灭亡了,它北边的土地会被燕国占领,东边的土地会被齐国占领,南边的土地会被韩国和魏国占领,这样您能得到的百姓也就没多少了。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让赵国割地求和,这样还能不让武安君白起立下更多功劳。”
范雎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对秦王说:“秦军己经很疲劳了,我看可以答应韩国和赵国割地求和的请求,让士兵们也休息休息。”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让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座城邑来求和。正月,双方都停止了战争。从这以后,武安君白起和应侯范雎之间就有了矛盾。
赵王准备派赵郝去秦国谈条件,答应割让六座城邑给秦国。虞卿对赵王说:“秦国攻打大王您,是因为打累了才撤兵的呢,还是他们还有力气进攻,只是因为爱惜大王您才不打的呢?”赵王说:“秦国己经是不遗余力地攻打了,肯定是因为打累了才撤兵的。”虞卿说:“秦国用尽全力去攻打它本来不能夺取的土地,累了才撤兵。现在大王您又把秦国用尽全力都没能夺取的土地送给他们,这不是在帮助秦国攻打自己吗?如果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大王可就没有救了。”
赵王还没拿定主意,楼缓来到了赵国,赵王就和他一起商量这件事。楼缓说:“虞卿只看到了一方面,没看到另一方面。秦国和赵国打仗,天下其他国家都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想着‘我们可以趁着强国和弱国打仗的机会捞好处’。现在赵国不如赶紧割地求和,这样可以让天下其他国家产生疑虑,也能安抚秦国的心思。不然的话,天下其他国家就会趁着秦国的愤怒,趁着赵国的疲惫,来瓜分赵国。到时候赵国都要灭亡了,还怎么考虑对付秦国呢!”
虞卿听说了楼缓的话,又去见赵王说:“楼缓的计策太危险了,这样做只会让天下其他国家更加怀疑赵国,又怎么能安抚秦国的心思呢?而且他难道就不考虑这样做会向天下显示赵国的软弱吗?我之所以说不割地给秦国,并不是随便说说而己。秦国向大王索要六座城邑,大王您可以把这六座城邑送给齐国。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他们肯定不等您把话说完就会答应接受。这样大王您虽然把土地给了齐国,但是可以从秦国那里得到补偿,还能向天下显示赵国是有能力的。大王把这个消息放出去,军队还没开到边境,我就能预见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来赵国求和了。和秦国达成和议之后,韩国和魏国听说了,肯定都会非常看重大王您。这样大王您一举就能结交三个国家的友好关系,还能改变和秦国的关系。”
赵王说:“好。”就派虞卿向东去见齐王,和他一起谋划对付秦国的事情。虞卿还没回来,秦国的使者己经到赵国来了。楼缓听说了这件事,吓得逃跑了。赵王封给虞卿一座城邑作为奖赏。
秦国刚开始攻打赵国的时候,魏王问手下的大夫们,大家都认为秦国攻打赵国对魏国有好处。孔斌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回答说:“如果秦国战胜了赵国,我们就趁机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不能战胜赵国,我们就可以趁着赵国疲惫的时候去攻打它。”孔斌说:“不是这样的。秦国从秦孝公以来,打仗就从来没有失败过,现在又有优秀的将领,哪里有赵国疲惫可乘的机会呢?”
有个大夫说:“就算秦国战胜了赵国,对我们又有什么损害呢?邻国的耻辱,就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啊。”孔斌说:“秦国是个贪婪残暴的国家,如果它战胜了赵国,肯定还会有其他的要求,我担心到时候魏国就要遭受秦国的进攻了。古人说过:燕子和麻雀住在屋子里,母鸟和小鸟互相喂食,叽叽喳喳地很快乐,它们自以为很安全。但当烟囱里的火冒出来,房子就要被烧毁了,燕子和麻雀却连脸色都不变,不知道灾祸就要降临到自己身上了。现在你们不明白赵国被攻破后灾祸就会轮到自己,怎么能像那些燕子和麻雀一样呢!”
孔斌,是孔子的第六代孙。
当初,魏王听说孔斌很贤能,就派使者带着黄金和布帛去聘请他做魏国的丞相。孔斌对使者说:“如果大王能信任并采用我的治国之道,我的治国之道本来就可以让国家太平,就算是吃粗茶淡饭、喝清水,我也愿意去做。但如果只是想让我屈服,给我优厚的俸禄,那我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罢了,魏王难道会缺少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吗?”
使者一再请求,孔斌才去了魏国。魏王到郊外去迎接他,还任命他做了丞相。孔斌上任后,把那些受宠却不贤能的官员的职位撤掉,用来安排贤才;把那些没有才能的人的俸禄剥夺,用来赏赐给有功劳的人。那些失去职位和俸禄的人都很不高兴,就开始制造谣言诽谤他。
文咨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孔斌,孔斌说:“老百姓不能和他们商量事情的开始,这是由来己久的了!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在开始的时候也不能不受到诽谤。子产做郑国的丞相,三年之后诽谤才停止;我的先祖父孔子做鲁国的丞相,三个月之后诽谤就停止了。现在我治理国家,每天都有新的举措,虽然比不上那些贤能的人,但又怎么能怕这些诽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