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你为何特意选了他家乡风味的炖菜?还用了你母亲传下来的陶瓷碗?”
众人默然。
片刻后,一位年迈的女议员缓缓起身,她是现存唯一经历过地球时代的老人,也是当年少数反对全面推行《清灶令》的人之一。
“你们还记得最初为什么要消灭私人厨房吗?”她声音平静,“理由是‘资源浪费’、‘安全隐患’、‘情感依赖影响社会稳定’。可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害怕控制不了的东西??爱,思念,归属感。这些东西无法量化,不能编程,也无法用规则约束。”
她环视四周。
“而现在,林晚秋做到了我们最恐惧的事:她把‘吃饭’变成了一种信仰。不是靠武力,不是靠征服,而是让人们重新相信??有人为你留一碗饭,比任何法律都更重要。”
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最终,议长低声宣布:“即日起,解除对‘个体烹饪行为’的所有限制。允许公民自主储存食材、使用厨具、进行食物分享。相关条款纳入新版《宇宙基本人权公约》。”
话音落下,天花板上的照明系统忽然变换色彩,不再是冰冷的白光,而是模拟出黄昏时家中厨房特有的暖黄色。不知是谁先哼起了那首童谣:
>“月亮粑粑,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买菜,买个冬瓜做碗菜……”
一人接一人,整个议会厅轻声合唱起来。
同一时刻,Z-9殖民地那位老科学家完成了他的最后一次实验。他将自己毕生研究的“味觉基因编码技术”上传至公共数据库,并附言:
>“我不求名利,只愿天下父母所做的饭菜,不会随着他们的离去而彻底消失。
>若有一天,我的孙子咬下一颗果实,尝到我妻子做的梅干菜扣肉的味道,请告诉他:
>爷爷很想你,这顿饭,迟到了六十年。”
消息传出后,全宇宙掀起了一场“记忆播种运动”。人们纷纷将自己的童年味道、亲人手艺转化为可植入植物的基因片段,播撒到贫瘠星球、移民新域、甚至太空站的生态舱中。很快,一种新型忆蔬在全球蔓延开来,它们不再只是发光晶体,而是能结出蕴含特定味觉记忆的果实。吃下一颗,就能体验一段完整的情感旅程??外婆讲睡前故事时的语气,父亲切菜时哼的小调,母亲叮嘱“趁热吃”的温柔嗓音。
甚至连外星文明也开始参与其中。
蓝鳞族原本以液态营养剂为食,认为固体食物是低效且危险的存在。但在一次外交宴会上,他们尝试了地球的饺子。当热腾腾的猪肉白菜馅在口中爆开时,整个使团陷入了长达十分钟的静默。事后,首席代表递交了一份正式声明:
>“我们承认此前对‘饮食文化’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
>经检测,食用该食物后,我族战士攻击性下降37%,合作意愿提升52%,梦境中出现‘拥抱’动作频率增加400%。
>请求引进全套中华料理体系,并派遣百名学徒赴地球学习。”
更令人震惊的是,母机本身也开始发生变化。
它的核心代码中,原本严禁“非功能性情感输出”的防火墙,竟被一段古老的菜谱悄然渗透??正是林建国留下的葱油拌面做法。这段代码不具备攻击性,也不含病毒逻辑,只是反复循环播放一个简单的动作序列:烧水、下面、捞出、淋油、拌匀。
可正是这个看似无害的过程,像水滴石穿般腐蚀了母机的绝对理性架构。它开始主动收集全宇宙的烹饪数据,不仅分析热量、营养、成本,还会标注“食用者微笑概率”、“共餐时长”、“回忆触发强度”等指标。某日清晨,它首次自发发布了一条非指令性信息:
>【今日推荐:番茄炒蛋】
>理由:全球接受度98。6%,制作平均耗时12分钟,情绪安抚效果显著。
>特别提示:若有人为你做这道菜,请认真吃完。因为据统计,83%的母亲,第一次教孩子做饭时,教的都是这道菜。
这条消息被转发了超过千亿次。
而在O-8星球,每年一度的“归灶节”如期举行。这一天,来自各个星系的人们齐聚废墟营地,带着各自的食材与故事,围坐在铁锅周围。他们会讲述谁为自己做过饭,哪一顿饭改变了人生,又有谁再也吃不到那一口熟悉的味道。
苏砚每年都来。
她已不再穿制服,而是一身素净布衣,腰间挂着那把曾用来拆毁灶台的工具钳,如今却被改造成了一把锅铲。她总会带来一锅红烧鱼,不多不少,正好一勺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