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小将军在舆图前侃侃而谈,向来为中原士人忽视轻蔑的扬州在他口中摇身变成极有潜力的膏腴沃壤鱼米之乡。
所有人都在认真听他分析,并且一边听一边感慨荀小将军小小年纪便成为一州牧守不是没有原因。
江南地广人稀,虽然跨州连郡疆域广大,但是能发展出城池的地方寥寥无几。
小将军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扬州的弊端,还能在短时间内因地制宜列出发展策略,难怪颍川荀氏能人辈出却依旧让他一个少年郎出来扛大梁。
他们族中若是有这般优秀的后辈他们也舍不得藏着掖着,非得炫耀的天下人都知道这是他们族中子弟才好。
直到他们听到那所谓的“无所不用其极”……
这是谁?换人了吗?刚才那个从容不迫指点江山的荀小将军哪儿去了?哪个穷凶极恶的亡命之徒上了他们荀小将军的身?
荀小将军很冤枉,他给出的三个例子两个都有参考,不能因为被他参考的人还没出生就觉得他在胡言乱语。
抢在山越之前收割稻谷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诸葛子瑜的大儿子诸葛恪。
丹阳郡地势险要民风彪悍,扬州战斗力最强最出名的就是丹阳兵,再加上丹阳有铁矿可供百姓铸造兵器盔甲,山越部落和汉人百姓都全民皆兵。
遇到官府来征税就往山里躲,官府的人走了继续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山势险峻不易通行,调兵征讨还可能只能看到废弃的村寨见不到一个人,官府也不乐意兴师动众却一无所获,所以从大汉开国直到现在快要亡国都拿那些狡猾的家伙束手无策。
他们家子瑜的好大崽很对得起他们家的姓氏,从小就聪明伶俐被称作神童,弱冠之龄便被拜为骑都尉。
年轻人意气风发敢想敢干,区区丹阳山越,只需三年他就能把山里的百姓全部迁出来。
小伙子口气大的连他爹诸葛瑾都看不下去,但是孙至尊却很好说话的直接提拔他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拨给他手执棨戟的骑兵三百人。
诸葛恪到丹阳后恩威并施,口头招抚和武力围困并行,命周围各郡严守疆界禁止黑户出逃。已经归顺的山越百姓在山外设屯聚居,不归顺的也没关系,他有他的骚操作。
各路将领带兵据守险要峪口,也不和山里开战,就守着山里的庄稼抢。
山里的山越部落察觉到大军进山就熟练的四散逃走,天王老子来了也别想抓他们壮丁,但是诸葛恪没打算直接抓壮丁,他收了粮食就撤,根本不管逃跑的人。
四散逃走的山越百姓等到大军撤走回到部落,看到已经被收割完毕的农田除了无能狂怒还是无能狂怒。
南方气候湿润日照充足,稻麦的产量比北方高,有些地方的庄稼甚至能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但是粮食产量再怎么高,接二连三收不到新粮也得饿死。
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获庄稼失败后,山中部落存粮耗尽,不得不出山归降。
不然能咋?再不出山就要饿死啦!
于是乎,三年期满,诸葛恪迁出山民十余万,成功用漂亮的战绩挤进朝堂。
这法子不好吗?这法子可太好了。
粮草本就是重中之重,汉末三国打仗的时候经常出现抢收敌方稻谷的字眼儿,把重点放在粮草上肯定不会有错。
田里的稻谷来不及收,山里缺粮肯定会琢磨去别处买粮,他们再把交易点迁远点儿限制一下粮食交易的范围也没毛病。
本来就是为了把人逼下山,不把其他生路堵死怎么让人心甘情愿的下山?
至于趁大人不在抓小孩儿……
咳咳,他承认这法子有点缺德,但是更缺德的还在后头呢。
打开《水浒传》,看看宋江赚好汉上山的各种法子,稍微改动一下就能拿来骗山中部落下山。
看那倒霉的玉麒麟卢俊义,那是吴用假扮成算命先生带着李逵去他家墙上写反诗,他本人因为反诗被下狱,他的管家和妻子又联合起来侵吞他的家产,直接弄得他家破人亡不得不上梁山。
还有那倒霉的霹雳火秦明,那是威逼利诱不成直接派人假扮成他烧杀抢掠让他从一州指挥司统制变成逃犯,甚至害得他一家老小都被官府处决,等见着人了还假惺惺的说什么都是为了让他入伙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更有那倒霉的金枪手徐宁,人家原是禁军金枪班的教头,家庭圆满生活优渥还有公务员身份,就因为梁山被呼延灼的连环马打的苦不堪言而他又善使钩镰枪才被强行带至梁山。他本人被骗上梁山,宋江又让人去掳掠他的家眷,途中还假冒他的名号抢劫。妻儿都在梁山手里,想走也得顾忌妻儿的死活。
又是熟悉的公务员爆改穷凶极恶的罪犯,想自证清白都难,下山就是死,再憋屈也只能落草为寇。
多么邪恶的计策,都来谴责!
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梁山赚好汉的法子在道德层面上很说不过去,但是这个思路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