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讲面对二十万百姓,开始演讲。
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是一头雾水的样子,因为李讲吟诵的,既不是诗,也不是词。
而且就算是文章,这种文章的形式也有些陌生,与众人印象中认识的文章存在些许的差别。
里面既没有令人朗朗上口的韵律,也没有人让人耳目一新的辞藻。
简单的来说,许多句子,有些太直白了,口水话严重。
一些人甚至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李讲准备的稿子?
这种连鸣县都很难做到的文章,怎么会搬到祈福大典这样的大事上使用?
有的人转头,将目光放在文相的身上,忽然一怔。
因为,他们现,这位圣人竟然蹙眉,听得津津有味,显然沉浸其中。
“难道另有玄机?”
人们也不眼神交流了,而是专心致志的听了起来。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人们露出沉思之色,不少人微微颔,眼前一亮。
在这一段话中,李讲将国家与人的“老年”、“少年”两种状态巧妙的联系在了一起。
这一手笔,看似简单,实则相当不易,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底。
笔力稍一浅薄,用词稍一不当,就很容易叫人出戏,从而弃如糟粕。
从这一点来看,李讲完成得非常完美,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
李讲继续朗诵,不再进行片面的“老”与“少”。
而是开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天玄大陆的历史上,寻找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
慢慢地,光芒如泉涌,在李讲的背后,形成一株参天大树。
浩然正气上升,化作云彩,大树开花,一朵朵天花飘然下落。
“才气如云,天花乱坠!这篇文章还未结束,居然便形成了两种异象!”文嘉誉惊叹,心潮澎湃。
连文相之子都难以保持淡定,洽谈人就更不用说了,激动无比。
一群人不由自主的往前靠近,以至于唐帝不得不拉着皇后往前走。
文相袖子里的右手紧握,像是忘记了呼吸。
祈福广场的周围,百鸟飞来,在天空中出悦耳的声音,盘旋不下。
李讲就像是陷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义正言辞,铿锵有力的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