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傍晚,赵充国正在田边休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卒凑过来道:"将军,老汉有个想法。。。"
"老周请讲。"赵充国认得他是军中老工匠。
老周蹲下来,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咱这屯田好是好,但士兵们又要操练又要种地,两头忙不过来。不如让士兵带着家眷一起屯垦,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赵充国眼睛一亮:"你是说,寓兵于农?"
"对对对!"老周点头,"就像先秦时的兵农合一。咱陇西地广人稀,荒地多的是。士兵们安了家,有了恒产,打仗才更卖力不是?"
赵充国陷入沉思。这个想法与他近来所思不谋而合。边关常年驻军,粮饷耗费巨大,朝廷不堪重负;若能让军队自给自足,岂不一举两得?
"老周,你可帮了大忙!"赵充国兴奋地拍着老卒的肩膀道:"明日我们就开始筹划!"
一连几天,赵充国不断完善他的"屯田戍边"计划。他将军队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专职训练作战;一部分专事屯垦;还有一部分半兵半农,定期轮换。同时鼓励士兵接家属来边关定居,开垦的荒地前三年免赋税。
这一创举很快收到奇效。不到半年,陇西驻军粮草自给率达到了七成,边关秩序井然,逃兵现象几乎绝迹。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流民闻讯而来,边关人口大增,荒地变良田。
赵充国并未满足于此。他进一步改良军事编制,将屯田区与烽燧、要塞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他还创造性地让士兵们轮流到各羌人部落"驻防",既维护了治安,又促进了汉羌交流。
这一日,赵充国正在校场检阅部队,传令兵飞奔来报:"将军!长安来使,陛下诏书到了!"
赵充国整理衣冠,快步来到府衙。使者展开诏书,高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护羌校尉赵充国戍边有功,屯田之法成效显著,着即晋封后将军,加食邑千户,继续镇守陇西。钦此!"
"臣领旨谢恩!"赵充国双手接过诏书,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平反,更是对他"屯田戍边"策略的肯定。
使者私下告诉他:"公孙贺己经被陛下问罪下狱,张汤大人从他府中搜出了更多通敌证据。卫大将军特意让我转告您:霍将军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赵充国望向长安方向,眼眶。霍去病,他的良师益友,终于得以瞑目。
夜里,赵充国独自登上陇西城墙。星光下,远处的屯田区灯火点点,那是士兵们新建的家园。夜风拂过,带来泥土和庄稼的清香。
"孙叔,你看到了吗?"赵充国轻声自语道,"我们找到了更好的守边方式。"
身后传来脚步声,赵康走了过来道:"将军,这么晚还不休息?"
赵充国笑了笑道:"这就回去。"他最后望了一眼北方那片黑暗的戈壁,"明天还要去检查新开垦的那片荒地呢。"
从战场到农田,从将军到农夫,赵充国完成了一次蜕变。。
屯田戍边,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安邦定国的大智慧。
星光下,陇西城墙上的身影挺拔如松。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挑战要面对,但此刻的赵充国,心中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