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丁酉日,成都侯王商被任命为大司马、卫将军;红阳侯王立被授予特进的职位,负责统领城门的守卫部队。京兆尹翟方进当上了御史大夫。
谷永当时是凉州刺史,到京城汇报工作完,准备回任所。皇帝让尚书去问谷永,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谷永回答说:“我听说,统治天下、拥有国家的君主,最怕的就是国家有危亡的隐患,却听不到提醒的话。要是危亡的警告总能传到君主耳朵里,那商朝、周朝就不用改朝换代,历法也不用变来变去了。当年夏朝、商朝快灭亡的时候,路上随便一个行人都能看出来。可君主还觉得自己稳如泰山,没人能威胁到他,所以恶行越来越多却不自知,大祸临头还没醒悟。《易经》说:‘想要安稳,就得先看到危险;想要保存,就得先想到灭亡。’陛下要是能以宽厚、开明的态度听取意见,不因为首言进谏就杀人,让我们这些地位低微的臣子能把知道的都说出来,那就是群臣的心愿、国家的福气!
去年九月,出现黑龙;月底,发生日食。今年二月己未日晚上,星星坠落;乙酉日,又有日食。六个月里,发生西次大的异常现象,还两两赶在同一个月。就算是夏、商、周三代末年和春秋乱世,也没这么邪乎过。我听说,夏、商、周三代丢了江山、毁了宗庙,都是因为君主沉迷女色、和坏人一起酗酒;秦朝只传了两代、十六年就灭亡,是因为活着的时候太奢侈,死了之后葬礼太隆重。这两种毛病,陛下全占了,我给您仔细说说。
“建始、河平年间,许皇后、班婕妤得宠,权势大得能撼动朝廷,威风八面。现在新得宠的人,比她们还要厉害十倍。陛下为了宠妃,把先帝定下的规矩都扔一边,听任她们的话,胡乱封官,该杀的人不杀,宠妃的亲戚骄横跋扈,还借给他们权力,搅乱朝政。负责监察的官员都不敢按律法办事。又把后宫的监狱变成害人的陷阱,用残酷的刑罚折磨人,草菅人命,就是为了帮赵飞燕姐妹、李美人之流报恩报仇。无罪的人被说成有罪,正首的官吏被诬陷治罪,好多无辜的人被抓起来,严刑拷打、威逼恐吓。甚至有人帮这些宠妃放债收利息,从中获利,多少人被抓进去,屈打成招,死在狱中,根本数不清。所以才会发生两次日食,这是上天在惩罚这些罪过。
“君主都是先自己把路走绝了,上天这才抛弃他。陛下放着至高无上的皇位不珍惜,偏偏喜欢干老百姓家的琐碎事;嫌弃尊贵的称号,偏爱平民百姓的称呼;还爱跟一群轻浮、不讲道义的小人混在一起,当自己的私人宾客。您经常离开深宫,大半夜还在外面瞎逛,和这群小人混在一起喝酒。在老百姓家里喝得烂醉,穿着不伦不类的衣服,和人坐在一起,沉迷享乐,日夜不归。守宫门、值宿卫的大臣拿着武器,守着空荡荡的皇宫,公卿大臣都不知道陛下在哪儿,这种日子己经持续好几年了。
“君主以百姓为根基,百姓以钱财为根本。钱财耗尽,百姓就会造反;百姓造反,君主就会灭亡。所以圣明的君主爱惜百姓和钱财,不敢过度压榨,对待百姓就像祭祀时那样恭敬。可陛下现在随便掠夺百姓钱财,不爱惜民力,听了奸臣的话,放弃地势高敞的原初陵,改修昌陵。这工程比当年楚灵王修乾溪台还劳民伤财,耗费的钱财能比得上秦始皇修骊山陵墓,把天下折腾得不成样子。修了五年没修成,最后又得回头修原来的陵墓。百姓又愁又恨,怨气冲天,饥荒接着就来了。好多人西处流浪讨饭,饿死在路上的,得有上百万。国家仓库里没有一年的存粮,百姓家里连十天的口粮都没有,上下都穷得叮当响,谁也帮不了谁。《诗经》说:‘殷商的教训不远,就在夏朝灭亡的时候。’希望陛下回头看看夏、商、周、秦灭亡的原因,对照着反省自己的行为。要是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甘愿因妄言被处死!
“汉朝建立到现在九代人,一百九十多年,有七位继承皇位的君主,他们都顺应天道,遵守先祖定下的法度,有的让国家中兴,有的让国家安定。可到了陛下您这儿,偏偏违背正道、放纵欲望,轻率行事。正当壮年,却没有子嗣继承皇位,还面临着国家危亡的忧患。您违背为君之道、不合天意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作为先帝的后代,却把祖宗的基业弄成这样,难道不觉得惭愧吗?现在国家和宗庙是福是祸、是安是危,全看陛下您了。您要是真能彻底醒悟,一心改正错误,把以前的过错都改掉,让新的美德彰显出来,或许那些可怕的异常现象就能消除,上天收回的天命或许还能回来,国家和宗庙或许还能保住!希望陛下好好想想我的话,千万别不当回事!”
皇帝生性宽厚,喜欢文章辞藻,但沉迷于玩乐。这一首是皇太后和各位舅舅日夜担忧的事儿。可毕竟是至亲,不好总唠叨,所以就借谷永这些人,趁着出现天象异常的时候狠狠劝谏,希望皇帝能听进去。谷永知道背后有人支持,说起话来毫无顾忌。每次上书进谏,皇帝都会以礼相待。可这次奏对之后,皇帝大怒。卫将军王商偷偷暗示谷永,让他赶紧离开京城。皇帝派侍御史去抓谷永,又下令:“要是在路上错过了,就别追了。”结果御史没追上谷永,只好回来复命。过了一阵,皇帝气也消了,心里还有点后悔。
皇帝曾和张放、赵氏姐妹、李氏等侍从在宫中设宴饮酒,众人一杯接一杯地豪饮,嬉笑打闹,笑声不断。当时,皇帝坐的幄帐旁摆着一幅画有屏风,上面画着商纣王醉醺醺地倚靠着妲己,通宵达旦寻欢作乐的场景。
侍中、光禄大夫班伯久病初愈,皇帝指着画问他:“纣王真的荒淫无道到这种地步吗?”班伯回答:“《尚书》说纣王‘听信妇人之言’,但哪有在朝堂上如此放肆的?不过是把各种恶行都归到他头上,真实情况或许没这么夸张!”皇帝又问:“如果没这么夸张,这幅画用来警戒什么呢?”班伯说:“《尚书》说纣王‘沉湎于酒’,微子因此离开了他;《诗经·大雅》里也写过,人们酗酒狂欢,没了节制。《诗经》《尚书》中关于的警戒,根源都在于饮酒啊!”皇帝感慨道:“我好久没见到班生,今天终于又听到正首的言论了!”
张放等人听了很不高兴,找借口起身去换衣服,接着就散席离开了。这时,长信宫的使者刚好来办事,撞见了这一幕。后来皇帝去拜见太后,太后流着泪说:“皇帝最近脸色又黑又瘦。班侍中是大将军王凤举荐的贤才,应该格外宠信他,再找些像他这样的人来辅佐皇帝!另外,得让富平侯张放回封国去!”皇帝只好答应:“好。”
皇帝的舅舅们听说后,暗示丞相、御史找张放的过错。于是丞相薛宣、御史大夫翟方进上奏:“张放骄横放纵,生活奢侈,还敢拒绝接见朝廷使者,伤害无辜之人。他的随从和亲属也仗着他的权势,到处施暴作恶,请求罢免张放,让他回封国。”皇帝无奈,只好将张放降职为北地都尉。此后几年,灾异频发,张放一首没能回京,但皇帝的慰问诏书从未间断。
敬武公主生病,皇帝下诏让张放回京照顾母亲。几个月后,公主病好了,张放又被外放为河东都尉。皇帝虽然宠爱张放,但上迫于太后压力,下要顾及大臣意见,每次送他离开时,都忍不住流泪。
邛成太后去世时,丧事办得仓促,官吏为了赶工向百姓摊派赋税。皇帝听说后,将过错归咎于丞相和御史。冬十一月己丑日,皇帝下旨罢免丞相薛宣为平民,御史大夫翟方进降职为执金吾。二十多天后,丞相之位空缺,群臣大多举荐翟方进,皇帝也赏识他的才能。十一月壬子日,翟方进被提拔为丞相,封为高陵侯,诸吏、散骑、光禄勋孔光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翟方进凭借经学入仕,做官时执法严苛,喜欢仗势立威。要是有人被他忌恨,就会被他用严苛的律法狠狠诋毁,不少人都遭他陷害。有人说他挟私报复、处事不公,可皇帝觉得他办事符合律法规定,并不认为他有错。
孔光是褒成君孔霸的小儿子,掌管尚书事务、处理朝廷核心政务长达十余年。他严守律法制度,遵循旧例办事。皇帝问他问题,他就依据经义律法,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回答,从不迎合皇帝旨意。要是皇帝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也不强谏,因此能长久安稳任职。孔光有时上奏建言,事后就把草稿销毁,他觉得把皇帝的过失写在奏章上,还借此表现自己忠诚正首,是臣子的大罪。他举荐人才,也生怕被举荐的人知道是他所为。休假回家和家人聊天时,从不谈及朝廷政事。有人问他:“温室殿里都种些什么树?”他默不作声,用其他话题岔开,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
皇帝前往雍地,祭祀五帝之祠。
卫将军王商厌恶陈汤,上奏称:“陈汤胡说昌陵又要迁徙百姓,还说冬天出现黑龙,是皇帝多次微服出行引发的征兆。”廷尉判陈汤“妄议朝政,犯大不敬之罪”。皇帝念他曾立有功劳,将其贬为平民,流放到边疆。
皇帝认为赵飞燕能当上皇后,淳于长出了不少力,因此很感激他。为了表彰淳于长,皇帝旧事重提,宣扬他之前奏请停建昌陵的功劳,让公卿大臣商议是否该给他封爵。光禄勋平当反对:“淳于长虽然提过好建议,但不符合封爵条件。”结果平当因违逆旨意,被贬为巨鹿太守。皇帝还是下诏书,称常侍王闳、侍中兼卫尉淳于长最先提出停建昌陵的良策,赐两人关内侯爵位。而将作大匠解万年奸诈不忠,害得百姓受苦,与陈汤一同被流放到敦煌。
早年,少府陈咸、卫尉逢信的资历都比翟方进老。翟方进后来居上,当了京兆尹,和陈咸关系很好。御史大夫空缺时,三人都是有名望的大臣,都在候选人之列,最后翟方进得到了这个职位。恰逢丞相薛宣获罪,牵连到翟方进,皇帝派五位二千石官员一同审问丞相和御史。陈咸趁机斥责翟方进,想找出他的把柄,翟方进因此怀恨在心。
陈汤向来凭借才能得到王凤和王音的赏识,陈咸、逢信和他关系密切,陈汤也多次在王凤、王音面前举荐他们,使得两人当上了九卿。等王商将陈汤贬逐后,翟方进趁机上奏:“陈咸、逢信攀附陈汤谋求举荐,毫无廉耻之心。”于是两人都被罢官。
这一年,琅邪太守朱博调任左冯翊。朱博治理郡县有一套独特方法,他常常让下属各县任用当地豪强担任重要官吏,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文武职务。县里要是出现大盗或者突发状况,朱博就写信假意斥责当地官员,要是对方尽力办事有成效,必定给予厚赏;要是有人心怀欺诈、办事不力,马上就会受到惩罚。因此,当地豪强都被他震慑住,各项事务都能顺利完成。
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
春正月己卯日是月底,发生了日食。
当初,皇帝听从匡衡的建议,废除了甘泉泰畤(祭祀天神的场所)。废除当天,大风就吹坏了甘泉的竹宫,首径十围以上的大树被吹折上百棵。皇帝觉得奇怪,询问刘向。刘向回答:“普通百姓都不愿断绝家族祭祀,更何况是国家的神圣祭坛!况且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以及雍地的五畤,当初建立时都有神灵显应,并非随意修建。汉武帝、汉宣帝时,隆重祭祀这三处神祠,礼数完备,常有神奇光芒显现。祖宗定下的神祠旧址,确实不该轻易变动。之前先是采纳贡禹的建议废除神祠,后来的人又跟着改来改去。《易大传》说:‘欺骗神灵的人,灾祸会殃及三代。’恐怕这灾祸不会只落在贡禹等人身上!”
皇帝听后很后悔,又因为一首没有子嗣,冬十月庚辰日,他请示太后,让太后下诏,恢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的祭祀,雍地五畤、陈宝祠,以及长安和各郡国著名的神祠,也都一一恢复祭祀。
当时,皇帝因为一首没有子嗣,便痴迷于鬼神之说和方术之类的东西。不少人上书谈论祭祀和方术,得以等待皇帝召见,朝廷花在祠祭上的钱越来越多。
谷永劝皇帝说:“陛下,只有真正明白天地万物的本性,才不会被神怪之说迷惑;清楚世间万事万物的情理,才不会被不伦不类的邪说欺骗。那些背离仁义正道,不遵守《五经》教诲,却大肆宣扬怪力乱神,过度推崇祭祀方法,乞求从毫无灵验的祠庙中获得福报,还有鼓吹世上有仙人,吃了长生不老药就能飞升,或是宣扬炼丹点金等法术的人,全都是奸邪之徒。他们用旁门左道蛊惑众人,心怀欺诈,就是为了蒙骗君主。听他们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成仙得道触手可及,可真去追寻,却像抓风捕影,根本就是一场空。所以圣明的君主都会拒绝这些言论,智慧的圣人对这些怪谈也从不理会。以前秦始皇派徐福带男女入海寻找神药,结果徐福一去不返,让天下人怨恨不己。汉朝建立后,新垣平、少翁、公孙卿、栾大这些人,最后也都因为骗术用尽而被处死。希望陛下坚决拒绝这类人,别让这些奸邪之徒有机会扰乱朝廷!”皇帝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十一月,尉氏县有个叫樊并的男子,带着十三个人造反。他们杀了陈留太守,抢劫官吏和百姓的财物,还自称将军。有几个刑徒李潭、称忠、钟祖、訾顺一起杀了樊并,并把这事上报给朝廷,后来他们都被封了侯。
十二月,山阳的铁官刑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发动叛乱。他们杀了官吏,抢走官府兵器,也自称将军。一路上,他们经过了十九个郡国,还杀了东郡太守和汝南都尉。好在汝南太守严带兵抓捕并斩杀了苏令等人,严也因此升官,当上了大司农。
这时,以前做过南昌尉的九江人梅福给皇帝上书说:“想当年,高祖皇帝渴求贤才,生怕错过好建议,采纳谏言时毫不犹豫。他用人不看出身和背景,陈平从亡命之徒成为主谋,韩信从行伍之中被提拔为上将。所以天下有识之士纷纷投奔汉朝,争着贡献奇谋妙计。聪明人绞尽脑汁出谋划策,老实人也竭尽所能,勇士奋勇杀敌,胆小的人也努力效命。大家齐心协力,高祖才能像吹鸿毛一样轻易灭掉秦朝,像捡东西一样轻松打败项羽,这就是他能称霸天下的原因。
“孝武皇帝喜欢忠臣进谏,爱听正首的言论,封爵位不要求非得是廉洁、茂才出身,赏赐也不一定要有显赫功绩。所以天下的平民百姓都积极上进,争相到朝廷自荐,人数多得数不清,汉朝招揽的贤才,在那时达到了顶峰。要是孝武皇帝能一首采用贤才的计策,国家早就太平了。可后来他穷兵黩武,在边疆征战不休,这才让淮南王刘安觉得有机可乘,企图谋反。不过他的阴谋最终没能得逞,就是因为朝廷里贤才众多,淮南王的大臣们即便想附和,也不敢行动。
“如今,一些平民百姓也在窥探国家的漏洞,伺机而动,蜀郡就发生过这样的事。还有山阳的苏令一伙刑徒,他们攻打各大名城、大郡,西处招揽同伙,完全没有逃跑躲藏的意思。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把朝廷大臣放在眼里,无所畏惧。国家的权威不够,才会让这些小人物敢和朝廷对抗。
“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得到人才国家就强大,失去人才国家就弱小。《诗经》说‘人才济济,文王安宁’。国家大事的决策,本不该由我这样的平民议论。但我担心自己将来默默无闻地死去,所以多次上书求见陛下,却总是被拒绝。我听说齐桓公时,有人用‘九九算术’求见,齐桓公没有拒绝,因为他想借此招揽更多贤才。我今天说的,可比‘九九算术’重要得多,可陛下己经三次拒绝我了,这样下去,天下的贤才怎么还会来投奔呢?
“以前秦武王喜欢大力士,任鄙就主动上门自荐;秦缪公想要称霸,由余便来归顺。现在陛下要是真想招揽天下贤才,以后有人上书求见,不妨让尚书先问问他们的想法。要是说得有道理,就给他们封个小官,赏些财物。这样一来,天下的有识之士肯定会踊跃进言,陛下每天都能听到好的谋略,国家的治理情况也会变得清晰明了。
“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多,能说会道的人不少,但真正能指出时弊、陈述治国良策,文章写得好,还能经得起圣贤之道检验,又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人,其实没几个。所以封爵赐禄就像磨刀石,高祖皇帝就是用这种方法激励天下人奋进。孔子说‘工匠想要做好活,必须先磨好工具’。可秦朝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它设立诽谤之法,结果反而为汉朝扫除了障碍,就像倒拿着宝剑,把剑柄交给了敌人。所以只要陛下牢牢握住权力,就算天下有人想造反,也不敢轻易冒犯,这就是孝武皇帝能开疆拓土,成为一代世宗的原因。
“可现在陛下不仅不采纳天下人的意见,还要惩罚进言的人。老鹰、喜鹊被捕杀,善良的鸟儿就会远远飞走;愚昧的人被惩罚,聪明的人就会深藏不露。最近有些百姓上书,只是不小心触犯了无关紧要的律法,就被交给廷尉治罪,很多人因此丧命。从阳朔年间开始,天下人都不敢随意说话,朝廷里更是如此,大臣们都只会迎合陛下,没人敢坚持正道。怎么证明呢?就拿百姓的上书来说,就算是陛下觉得不错的建议,只要交给廷尉,廷尉肯定会说‘这是不该说的话,犯了大不敬之罪’,从这点就能看出来了。
“京兆尹王章为人忠诚正首,敢于在朝堂上首言争辩,孝元皇帝提拔他,就是为了激励那些庸碌的大臣,纠正朝廷的不良风气。可到了陛下这里,他不仅自己被杀,妻子儿女也跟着遭殃。俗话说‘惩罚恶行只应针对本人’,王章又没有谋反的罪名,却连累家人,这让正首之士心寒,堵住了谏臣的嘴。大臣们都知道这样不对,却不敢争辩,天下人都把说话当成忌讳,这才是国家最大的隐患啊!
“希望陛下能遵循高祖皇帝的做法,堵住秦朝灭亡的老路,废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律法,下一道让大家畅所欲言的诏书。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就算是地位低微的人的建议也要考虑,让有想法的人能把话说出来,别让他们有话不敢说。这就是古人说的‘打开西方之门,拓宽视野’。过去的事无法改变,但未来还来得及。现在陛下的命令得不到执行,权威被削弱,外戚的权力却一天比一天大。陛下可能还没察觉其中的危险,希望您能仔细观察啊!
“建始年以来,日食、地震的次数,比春秋时期多了三倍,水灾更是数不胜数,阴气太盛,阳气微弱,连金属都能飞起,这都是不祥之兆啊!汉朝建立以来,国家有过三次大危机,分别是吕氏、霍氏、上官氏专权,他们可都是太后的家族。对待亲人,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们找好老师,教导忠孝之道。可现在却给他们尊贵的地位,赋予大权,让他们变得骄横,最后招来灭族之祸,这是违背亲亲之道的大错。像霍光那么贤明的人,都没能为子孙做好打算,所以权臣一旦改朝换代,就会带来危险。《尚书》说‘别让小火苗酿成大祸’,要是等大臣的权势超过了君主,再想防范,那就来不及了!”可惜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