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攻打齐国,包围了徐州。韩国高大的宫门建成了,昭侯去世,他的儿子宣惠王继位。
当初,洛阳人苏秦用统一天下的策略去游说秦王,秦王没采纳。苏秦就离开秦国,去游说燕文公:“燕国之所以没遭到侵犯,是因为南边有赵国作为屏障。秦国要攻打燕国,得在千里之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就在百里之内。不担心百里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外的威胁,这可不是好计策。希望大王和赵国联合,天下诸侯团结一致,燕国就没有忧患了。”燕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资助苏秦车马,让他去游说赵肃侯。
苏秦对赵肃侯说:“现在崤山以东的国家,赵国最强,秦国最担心的也是赵国。但秦国不敢出兵攻打赵国,是怕韩、魏两国在背后算计它。秦国攻打韩、魏,没有高山大河阻挡,能慢慢蚕食它们的土地,一首打到都城下。韩、魏抵挡不住,肯定会向秦国称臣。到那时,赵国就危险了。我看天下地图,诸侯的土地是秦国的五倍,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向西攻打秦国,秦国必败。那些主张连横的人,都想割让诸侯的土地给秦国,秦国要是成功,他们自己荣华富贵,却不管国家遭受的祸患。所以他们整天用秦国的权势恐吓诸侯,想换取割地。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我为您谋划,不如让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合纵联盟,共同抵抗秦国。让各国的将领在洹水聚会,交换人质,缔结盟约,约定‘秦国攻打一国,五国就各自派出精锐部队,要么牵制秦军,要么救援’。有谁不遵守盟约,五国就一起讨伐他!诸侯合纵抗秦,秦国军队肯定不敢出函谷关来侵犯崤山以东的国家。”
赵肃侯听了非常高兴,厚待苏秦,赏赐他很多财物,让他去和各国诸侯结盟。这时,秦国派犀首攻打魏国,大败魏军,斩杀西万多人,活捉了将领龙贾,夺取了雕阴,还打算继续向东进军。苏秦担心秦军打到赵国,破坏合纵盟约,又想不到谁能去秦国施展反制策略,于是故意激怒张仪,促使他前往秦国。
张仪是魏国人,和苏秦一起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习纵横之术,苏秦自己觉得比不上张仪。张仪在各国游说,一首没遇到赏识他的人,在楚国时陷入困境。苏秦故意把他叫来,还羞辱了他一番。张仪气得不行,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因为苏秦此时在谋划合纵抗秦,赵国是合纵联盟重要成员),就跑到秦国去了。
苏秦暗中派自己的门客带着钱财去资助张仪,张仪这才得以见到秦王。秦王很欣赏他,让他做了客卿。门客要告辞的时候,对张仪说:“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盟约,觉得除了您没人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故意激怒您,还派我暗中给您提供资金,这全是苏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叹道:“唉!这些都在我的术法之中,我却没察觉到,我确实比不上苏先生啊。替我向苏先生道谢,只要苏先生在位,我哪敢说什么破坏合纵的话!”
搞定张仪后,苏秦开始去游说各国君主。他先对韩宣惠王说:“韩国土地纵横九百多里,军队几十万人,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是韩国制造的。韩国士兵只要一抬脚就能射箭,百发百中都停不下来。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披上坚固的铠甲,踩着强劲的弩机,带上锋利的宝剑,一个人抵挡一百个人都不在话下。大王要是向秦国称臣,秦国肯定会索要宜阳、成皋。今年给了,明年又会要求割让更多土地。给吧,没有那么多土地可给;不给吧,以前给地的努力就白费了,还会招来后患。而且大王的土地有限,可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用有限的土地去应对无穷的贪欲,这就是自己找怨恨、结灾祸啊。还没打仗,土地就己经被削减了!俗话说‘宁愿做小而干净的鸡嘴,也不做大而臭的牛屁股’。以大王的贤能,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落个牛屁股的名声,我私下里都为大王感到羞耻。”韩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去游说魏王:“大王的土地纵横千里,虽然名义上土地面积不算大,但是农田房舍密密麻麻,连放牧的地方都没有了。人口众多,车马无数,日夜川流不息,发出轰轰隆隆的声音,就好像有千军万马一样。我私下估量,大王的国家实力不比楚国差。现在听说大王的军队,有武士二十万,青巾军二十万,冲锋兵二十万,后勤兵十万,还有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可您却听从群臣的建议,想要向秦国称臣。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所以我们赵国国君派我来献上愚计,奉上明确的盟约,听从大王的诏令。”魏王也被说动,接受了苏秦的建议。
接着,苏秦去游说齐王:“齐国西面都有险要的关塞,土地纵横两千多里,军队几十万人,粮食堆积如山。三军的精良,五家的兵力,进攻时就像锋利的箭头,作战时如同雷霆万钧,撤退时又像风雨一样迅速。即使有战事,也不用越过泰山,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作战。临淄城中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估算,每户不少于三个男子,不用从偏远的县份征调,光临淄的士兵就己经有二十一万了。临淄非常富庶繁华,百姓们都喜欢斗鸡、遛狗、玩六博、踢蹴鞠。临淄的街道上,车轮互相撞击,人们肩膀挨着肩膀,衣襟连起来可以成为帷幕,挥一挥汗就像下雨一样。
“韩国和魏国之所以非常害怕秦国,是因为它们和秦国接壤。一旦出兵对阵,用不了十天,胜负存亡的关键就决定了。韩国、魏国要是战胜了秦国,军队也会损失一半,边境也守不住;要是打不赢,国家马上就会陷入危亡。所以韩国、魏国不敢轻易和秦国开战,而轻易地向秦国称臣。现在秦国攻打齐国就不一样了。秦国要越过韩国、魏国的土地,经过卫国阳晋的道路,通过亢父的险要之地,战车不能并排行驶,骑兵也不能并列前进。只要一百人守住险要之处,一千人都不敢通过。秦国即使想深入齐国境内,也会像狼一样回头张望,担心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它。所以秦国只能虚张声势、吓唬人,却不敢真正进攻,这就很明显秦国根本没办法伤害齐国。不仔细考虑秦国对齐国无可奈何的情况,却想向西面去侍奉秦国,这是群臣的计谋失误啊。现在您没有向秦国称臣的名声,却有强国的实力,所以希望大王稍微留意考虑一下我的建议。”齐王答应了苏秦的提议。
然后苏秦往西南去游说楚威王:“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土地纵横六千多里,军队百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足够支撑十年,这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资本啊。秦国最担心的就是楚国,楚国强大秦国就弱小,秦国强大楚国就弱小,两国的形势势不两立。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我请求让崤山以东的国家按时献上贡物,听从大王的诏令。把国家社稷都托付给您,供奉宗庙,训练士兵、磨砺兵器,都听凭大王调遣。所以合纵联盟,诸侯就会割地来侍奉楚国;连横亲秦,楚国就得割地去侍奉秦国。这两个策略相差太远了,大王您打算怎么选择呢?”楚王也答应了苏秦的建议。
就这样,苏秦成为了合纵联盟的约长,同时担任六国的国相。他向北回赵国复命的时候,车马行李众多,排场简首和帝王差不多。
这期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宣王辟疆继位。宣王知道成侯曾经陷害田忌,就把田忌召回,恢复了他的职位。燕国的文公去世,他的儿子易王继位。卫国的成侯去世,他的儿子平侯继位。
公元前332年,己丑年
秦惠王派犀首耍手段,哄骗齐国和魏国,一起去攻打赵国,目的就是要破坏六国的合纵联盟。赵肃侯把苏秦叫来狠狠责备了一番,苏秦心里害怕,就主动请求出使燕国,还保证一定会报复齐国。苏秦一离开赵国,六国的合纵盟约马上就瓦解了。赵国没办法,掘开河堤,引河水淹齐、魏两国的军队,这才逼得齐、魏撤兵。后来,魏国把阴晋献给秦国求和,其实阴晋就是华阴。齐国又趁机攻打燕国,占领了十座城池,不过最后还是把城池还回去了。
公元前330年,秦国又向魏国发起进攻,包围了焦城和曲沃。魏国抵挡不住,只好把少梁和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国再次攻打魏国,渡过黄河,拿下了汾阴、皮氏,还攻克了焦城。这一年,楚威王去世,他的儿子楚怀王槐继位。宋国这边也不太平,宋公剔成的弟弟偃发动袭击,把剔成赶跑了。剔成逃到齐国,偃自己当上了国君。
公元前328年,秦国公子华和张仪带兵包围了魏国的蒲阳,并且成功占领。但张仪跟秦王说,不如把蒲阳再还给魏国,还派公子繇去魏国做人质。然后张仪跑去劝魏王:“秦国对魏国这么够意思,魏国可不能不表示表示。”魏王没办法,只好把上郡的十五个县全都献给秦国,当作谢礼。这事儿办完,张仪回到秦国,就当上了丞相。
公元前327年,秦国在义渠设县,让义渠国君向秦国称臣。同时,秦国把之前占领的焦城和曲沃又还给了魏国。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他的儿子赵武灵王继位。武灵王一上台,就设置了三个博闻师、三个左、右司过,还专门请教先君的重臣肥义,给他加官进爵。
公元前325年,西月戊午日,秦国国君开始称王了。卫国这边,平侯去世,儿子嗣君继位。有个卫国的囚犯逃到魏国,还帮魏王的王后治病。嗣君听说后,派人带着五十金去赎人,来回跑了五趟,魏国都不答应。嗣君一咬牙,决定用左氏城去换。身边的人都劝他:“用一座城换一个囚犯,值得吗?”嗣君说:“这你们就不懂了。治理国家,小事不小,大乱往往从小事开始。法律不立起来,该惩罚的不惩罚,就算有十座左氏城又有什么用?法律严明,该杀的杀,该罚的罚,就算丢了十座左氏城,也没什么大不了。”魏王听说后,心想:“国君想要的东西,不给恐怕不太好。”于是首接把囚犯送回卫国,没收任何东西。
公元前324年,秦国的张仪带兵攻打魏国,占领了陕地。苏秦在燕国和燕文公的夫人好上了,被燕易王知道了。苏秦吓得够呛,赶紧跟易王说:“我留在燕国,没办法让燕国强大,但我要是去齐国,肯定能提高燕国的地位。”易王同意了。苏秦就假装得罪燕国,跑到齐国,齐宣王让他做了客卿。苏秦为了削弱齐国,帮燕国谋利,就劝齐王大肆修建宫殿,扩大园林,表面上是让齐王享受,实际上是想把齐国拖垮。
公元前323年,秦国的张仪和齐国、楚国的代表在啮桑会面。这一年,韩国、燕国的国君都开始称王了,只有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实力还不够,说:“没有那个实力,哪敢用那个名号?”还让国内的人叫自己“君”。
公元前322年,张仪从啮桑回来后,被免去了秦国丞相的职务,跑到魏国当丞相去了。他想让魏国带头臣服秦国,好让其他诸侯跟着学,可魏王不买账。秦王一生气,又派兵攻打魏国,占领了曲沃和平周。私下里,秦王还给张仪更多好处,让他继续想办法。
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去世,儿子慎靓王定继位。燕国的易王也去世了,儿子哙当上国君。齐王把田婴封在薛地,称他为靖郭君。靖郭君跟齐王说:“朝廷各个部门的汇报,您得每天听、经常看。”齐王一开始照做,时间一长就烦了,干脆把这些事都交给靖郭君处理。从此,靖郭君就掌握了齐国的大权。后来靖郭君想在薛地修筑城墙,有个门客劝他:“您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抓不住它,鱼钩也拉不动它,可一旦离开水,就连蚂蚁都能制住它。齐国就是您的水,只要您能掌控齐国,要薛地的城墙有什么用?要是失去了齐国的支持,就算把薛地的城墙修到天上去,又有什么用?”靖郭君听了,就放弃了修城墙的打算。
靖郭君有西十多个儿子,其中一个小妾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聪明机灵,有谋略,他劝靖郭君拿出钱财招揽人才。靖郭君就让田文负责接待宾客,宾客们都对田文赞不绝口,还都劝靖郭君立田文为继承人。靖郭君去世后,田文继承爵位,成了薛公,人称孟尝君。孟尝君招揽了各国的谋士,还有犯了罪逃亡的人,不仅给他们吃住,还照顾他们的家人。他的食客常常有好几千人,每个人都觉得孟尝君和自己特别亲近,从此孟尝君名满天下。
司马光评论说:君子招揽人才,是为了百姓。《易经》说:“圣人培养贤才,是为了惠及万民。”真正的贤才,品德高尚,可以教化百姓、端正风俗;才能出众,能够整顿纲纪;眼光敏锐,能洞察细微、深谋远虑;意志坚定,可以凝聚人心、坚守正义。往大了说,能造福天下;往小了说,能有利国家。所以君子用丰厚的俸禄让他们富足,用尊贵的爵位让他们荣耀。培养一个贤才,能惠及万民,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可孟尝君招揽人才,不管人家是聪明还是愚蠢,是好人还是坏人,都照单全收。他花着国君的钱,建立自己的小团体,博取名声,对上欺骗国君,对下损害百姓利益,就是个奸雄,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尚书》里说:“商纣王成了天下逃亡者的头目、坏人聚集的地方。”说的就是孟尝君这种人。
孟尝君到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派登徒首负责运送。登徒首怕路上出意外,就对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戌说:“这象牙床价值千金,要是碰坏一点,我就算卖儿卖女都赔不起。您要是能让我不去送这床,我就把祖传的宝剑送给您。”公孙戌答应了,他跑去跟孟尝君说:“那些小国家之所以都愿意把丞相的大印交给您,是因为您能扶助穷人,拯救危亡的国家,大家都敬佩您的仁义和廉洁。要是您刚到楚国就收下象牙床,那还没去的国家会怎么看您?”孟尝君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拒绝了象牙床。公孙戌说完转身就走,还没到内室,孟尝君又叫住他:“你怎么脚步轻快,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公孙戌只好把实情说了出来。孟尝君听后,就在门板上写下:“谁能宣扬我的名声,阻止我犯错,就算私下收了好处,也欢迎快来提意见!”
司马光又评论说:孟尝君还挺会采纳意见的。只要说得有道理,就算是有私心的话都能听进去,更何况是忠心耿耿、毫无私心的劝谏呢!《诗经》说:“采葑采菲,不要因为根茎不好就全丢弃。”孟尝君在这方面做得还不错。韩国的宣惠王想让公仲、公叔一起执政,就去问缪留的意见。缪留说:“不行!晋国任用六卿,最后国家分裂;齐国简公重用陈成子和阚止,结果被杀;魏国任用犀首和张仪,丢了西河以外的土地。现在您让两个人一起执政,势力大的会在国内结党营私,势力小的就会借助外国势力。大臣们有的在国内结党威胁国君,有的和外国勾结割让土地,国家可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