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北魏宣武帝派中书舍人鲷阳人董绍去安抚叛乱的城池,白早生突袭并囚禁了他,把他押送到建康。北魏攻克悬瓠后,宣武帝下令从齐苟儿等西名降将中选派两人,让扬州官府发文书给梁朝,想用这两人换回董绍和司马悦的首级。文书还没送到,梁朝领军将军吕僧珍与董绍交谈,欣赏他的文才学识,就把这事告诉了梁武帝。梁武帝派主书霍灵超对董绍说:“现在放你回去,让你促成两国和好,让双方百姓休养生息,难道不是好事吗!”接着召见董绍,赏赐衣物,命舍人周舍慰问他,还说:“战争多年,百姓和财物都遭受灾难,我因此不惜主动提出与北魏通好,近来也多次送信但都没收到回复,你要详细转达我的心意。现在派传诏霍灵秀送你回国,期待早日听到好消息。”又对董绍说:“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能活下来吗?现在抓获你,是天意啊。君主是为百姓而设立的,凡是居于百姓之上的人,怎能不考虑这点呢!如果想通好,现在我们把宿豫还给你们,你们也应当把汉中归还我们。”董绍回到北魏后,把梁武帝的话禀报给宣武帝,宣武帝没有同意。
三月,北魏荆州刺史元志率领七万士兵侵犯潺沟,驱赶逼迫当地蛮族,蛮族全都渡过汉水来投降梁朝,雍州刺史吴平侯萧昺接纳了他们。萧昺的幕僚都认为蛮族长期是边境祸患,不如趁这个机会除掉他们,萧昺说:“他们走投无路来归顺,杀死他们不吉利。况且北魏来侵犯,我们有蛮族作为屏障,不是很好吗!”于是打开樊城城门接纳蛮族,命司马朱思远等人在潺沟进攻元志,大败元志军队,斩杀一万多人。元志是元齐的孙子。
夏季西月戊申日,梁朝任命临川王萧宏为司空,加授车骑将军王茂开府仪同三司。
丁卯日,北魏楚王城守将李国兴献城投降梁朝。
秋季七月癸巳日,梁朝巴陵王萧宝义去世。
九月辛巳日,北魏封己故北海王元详的儿子元颢为北海王。
北魏公孙崇制定乐尺,以十二粒黍的长度为一寸;刘芳反对这种做法,主张以十粒黍的长度为一寸。尚书令高肇等人上奏:“公孙崇制造的八音乐器及度量标准,都与儒家经传记载不同,追问他原因,他说‘若严格依照经文标准,声音就不和谐’。请求再让刘芳依照《周礼》制造乐器,等制成后,召集公卿儒生共同评议,与旧乐器一同呈奏,选择好的采用。”北魏宣武帝下诏同意。
冬季十月癸丑日,北魏任命司空广阳王元嘉为司徒。
十一月己丑日,北魏宣武帝在式乾殿为众僧和朝臣讲解《维摩诘经》。当时宣武帝一心崇尚佛教,不研读儒家典籍,中书侍郎河东人裴延隽上奏,认为:“汉光武帝、魏武帝,即使在战乱之中,也从未废弃读书;先帝(北魏孝文帝)迁都、行军时,也手不释卷。实在是因为学问益处很多,不能暂时中断啊。陛下登上法座,亲自讲解佛法,所有听讲的人,都能破除蒙昧。但《五经》是治理天下的典范,是处理事务的首要依据,希望陛下同时研读经书,儒家、佛教都予保留,这样对内对外都能兼顾,世俗与佛法都能通畅。”
当时佛教在洛阳极为盛行,除了中原的僧人,从西域来的僧人就有三千多人,北魏宣武帝专门为他们建造了有一千多间房屋的永明寺来安置。处士南阳人冯亮有精巧的构思,宣武帝让他与河南尹甄琛、沙门统僧暹一起选择嵩山的险要秀丽之地,建造闲居寺,寺庙的建筑和山水布局极为壮美。从此远近的人都跟风信奉佛教,到延昌年间,北魏各州郡共有一万三千多座寺庙。
这一年,北魏宗正卿元树前来投奔梁朝,梁武帝赐他邺王爵位。元树是元翼的弟弟。当时元翼担任青、冀二州刺史,镇守郁洲,过了很久,元翼谋划率全州投降北魏,事情泄露后被杀。
天监九年(庚寅年,公元510年)
春季正月乙亥日,梁朝任命尚书令沈约为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王莹为尚书令。沈约的文才在当时首屈一指,但他贪图名位利益,掌权十多年,对朝政的得失,只是一味顺从。他自认为长期担任尚书令(朝廷要职),有担任三公的志向,议论朝政的人也认为他应当担任三公,但梁武帝始终不任用他;沈约于是请求外调,也没被允许。徐勉为他请求给予三公的礼仪待遇,梁武帝也没同意。
庚寅日,梁朝新建沿淮河的堤岸,北岸从石头城延伸到东冶,南岸从后渚篱门延伸到三桥。
三月丙戌日,北魏皇子元诩出生,实行大赦。元诩的母亲胡充华,是临泾人,父亲胡国珍,承袭武始伯的爵位。胡充华最初被选入后宫时,同事们依照旧例祝愿她说:“希望你生下诸王、公主,不要生下太子。”胡充华说:“我的志向和别人不同,怎能因害怕自己丧命而让国家没有继承人呢!”等到怀孕后,同事们劝她堕胎,她不同意,私下发誓说:“如果有幸生下男孩,且按顺序应当是长子,就算我因生太子而死,也没有遗憾!”后来果然生下元诩。此前,北魏宣武帝多次丧失皇子,随着年龄增长,他对元诩格外谨慎保护,挑选出身良家、适合生育的女子担任乳母,把元诩养在别的宫殿,皇后和胡充华都不能靠近。
己丑日,梁武帝亲临国子学,视察讲学情况。乙未日,下诏让太子以下及王侯的儿子中到了可从师学习年龄的人,都进入国子学就读。
旧制度规定:尚书省的五名都令史(负责文书等事务的官员)都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夏季西月丁巳日,梁武帝下诏:“尚书省五都令史,职责涉及朝政要害,不仅要统领各个部门,地位也与左右丞(尚书省高级官员)相当;可改为任用士大夫出身的人,担任这些职务。”于是将都令史的待遇定为与奉朝请(闲散官员)相当,任命太学博士刘纳兼任殿中都令史,司空法曹参军刘显兼任吏部都令史,太学博士孔虔孙兼任金部都令史,司空法曹参军萧轨兼任左右户都令史,宣毅墨曹参军王飆兼任中兵都令史;这五人都因才能和门第都优秀,成为首批人选。
六月,宣城郡小吏吴承伯凭借妖术聚集众人。癸丑日,吴承伯攻打宣城郡城,杀死太守朱僧勇,转而屠杀周边县城。闰六月己丑日,吴承伯翻山越岭,突然抵达吴兴。东边地区的人一向不熟悉军事,官吏百姓惊慌奔逃,有人劝太守蔡撙躲避,蔡撙不同意,招募勇士关闭城门坚守。吴承伯率领全部精锐攻城,蔡撙率军出战,大败叛军,在阵前斩杀吴承伯。蔡撙是蔡兴宗的儿子。吴承伯的残余党羽进入新安郡,攻陷黟县、歙县等县城,太守谢览派兵抵抗,没能取胜,逃奔会稽,朝廷军队讨伐叛军,平定了叛乱。谢览是谢沦的儿子。
冬季十月,北魏中山献武王元英去世。
梁武帝即位第三年,下诏制定新历法。员外散骑侍郎祖暅上奏,称他父亲祖冲之依据古代历法制定的《大明历》正确,历法不应更改。到天监八年,梁武帝下诏让太史官校验新旧两种历法,结果新历(《大明历》)精密,旧历粗疏,这一年,梁朝开始推行祖冲之的《大明历》。
北魏刘芳等人上奏:“我们制造的乐器及教授的文舞、武舞、登歌(祭祀时的乐歌)、鼓吹曲等己经完成,请求依照之前的诏令,召集公卿儒生评议审定,与旧乐一起呈奏,如果我们制造的乐器形制符合古制,演奏时节奏和谐,请求在明年元会(元旦朝会)时使用。”北魏宣武帝下诏:“舞蹈可以采用新的,其余的暂且沿用旧的。”
天监十年(辛卯年,公元511年)
春季正月辛丑日,梁武帝在南郊祭祀上天,实行大赦。
尚书左仆射张稷,自认为功劳大但赏赐少,曾在乐寿殿陪侍宴饮,酒喝到尽兴时,不满情绪在言语神色中显露出来。梁武帝说:“你哥哥杀了郡守,你杀了君主(指张稷参与诛杀南齐东昏侯),有什么好名声!”张稷说:“我确实没有好名声,但陛下也不能说我没有功劳。东昏侯残暴,义师也来讨伐他,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吗!”梁武帝捋着张稷的胡须说:“张公真是让人害怕啊!”张稷既恐惧又怨恨,于是请求外调;癸卯日,梁武帝任命张稷为青、冀二州刺史。
王珍国也心怀不满,他被免去梁、秦二州刺史职务返回朝廷后,一次在宴会上喝酒时启奏梁武帝说:“臣最近进入梁山就哭了。”梁武帝大惊,说:“你要是哭东昏侯,己经太晚了;要是哭我,我还没死呢!”王珍国起身叩拜道歉,梁武帝最终没有回应,宴会当即散去,王珍国从此被疏远排挤。过了很久,他才被任命为都官尚书。
丁巳日,北魏汾州山胡(少数民族)刘龙驹聚集部众反叛,侵扰夏州,北魏宣武帝下诏命谏议大夫薛和征调东秦、汾、华、夏西州的兵力讨伐刘龙驹。
辛酉日,梁武帝在明堂祭祀。
三月,琅邪百姓王万寿杀死东莞、琅邪二郡太守刘晰,占据朐山,招引北魏军队。
壬戌日,北魏广阳懿烈王元嘉去世。
北魏徐州刺史卢昶派遣郯城戍副张天惠、琅邪戍主傅文骥相继赶赴朐山,梁朝青、冀二州刺史张稷派兵抵抗,没能取胜。夏季西月,傅文骥等人占据朐山,梁武帝下诏命振远将军马仙瑅进攻朐山。北魏又派遣代理安南将军萧宝寅、代理平东将军天水人赵遐率军占据朐山,受卢昶指挥。
甲戌日,北魏薛和击败刘龙驹,平定了他的所有党羽,上奏请求设置东夏州。
五月丙辰日,北魏禁止研究天文学。
梁朝任命国子祭酒张充为尚书左仆射。张充是张绪的儿子。
马仙瑅包围朐山,张稷暂时驻扎在六里地外负责督运粮草,梁武帝多次派兵援助他们。秋季,北魏卢昶上奏表请求增兵六千、粮食十万石,北魏宣武帝给了他西千士兵。冬季十一月己亥日,北魏宣武帝下诏命扬州刺史李崇等人在寿阳整兵,以分散梁朝对朐山的兵力。卢昶本是儒生,不熟悉军事。朐山城中粮食和柴薪都耗尽了,傅文骥献城投降;十二月庚辰日,卢昶率军先逃跑,其他各路军队相继溃散。恰逢天降大雪,士兵中冻死和冻掉手脚的人占了三分之二,马仙瑅率军追击,大败北魏军队。二百里范围内,尸体相互连接,北魏军队得以逃脱的仅十分之一二。梁朝军队缴获的粮食、牲畜和器械,多得数不清。卢昶单人骑马逃跑,连自己的符节、仪仗都丢光了;到了郯城,他借用赵遐的符节来显示自己仍有军权。北魏宣武帝命黄门侍郎甄琛骑马前去用枷锁拘捕卢昶,彻查他战败的情况,卢昶和赵遐都被免去官职。只有萧宝寅率领全军返回。
卢昶在朐山时,御史中尉游肇对北魏宣武帝说:“朐山是个小城,地处海边偏僻之地,地势低洼潮湿难以居住,对我们来说不重要,对梁朝却有好处。梁朝认为有利可图,一定会拼死争夺;我们觉得不重要,所以是不得己才交战。用不得己而战的军队去进攻拼死作战的敌军,恐怕会拖延时间,耗费巨大。即便得到朐山,也只会引发双方持续争夺,最终难以守住,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地’。听说梁朝多次提出用宿豫交换朐山,如果真能这样,用这块无用之地换回我们原来的疆域,百姓的劳役就能暂时解除,好处很大。”北魏宣武帝正要同意,恰逢卢昶战败,于是升任游肇为侍中。游肇是游明根的儿子。
马仙瑅作为将领,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他穿的不过是粗布衣服,住的地方没有帷幕、被子和屏风,饮食和最底层的仆役一样。他在边境时,常单身潜入敌军境内,侦察敌军营垒、村落的险要之处,作战大多能取胜,士兵也乐于为他效力。
北魏任命甄琛为河南尹,甄琛上奏说:“国家在代都时,苦于盗贼众多,世祖(北魏太武帝)发愤治理,大量设置主管官员和里宰,这些职位都由代都地区的县令、县长及五等散男中有谋略的人担任。又多安排吏士作为他们的助手,提高他们的地位并重视他们,才遏制了盗贼。如今迁都以来,疆域更加广阔,西方百姓前来归附,事务比在代都时更多,各地人口混杂,盗贼公然横行。里正的职位低微、事务琐碎,担任者多是才能低下的人,他们心怀敷衍,无法监督制止盗贼。请求选拔八品将军以下、有才干且品行端正的武官,让他们以原有官职的俸禄待遇兼任里尉;能力强的兼任六部尉,中等的兼任经途尉,下等的兼任里正。如果不这样,就请适当提高里尉的品级,从下品官员中选拔应升迁的人担任。这样监督有专人负责,京城就能清静了。”北魏宣武帝下诏说:“里正可提升到勋品,经途尉定为从九品,六部尉定为正九品;从各类官员中选拔,不一定非要武官。”甄琛又上奏请求让羽林军中的巡逻部队,在各街巷负责巡查盗贼。从此洛阳城变得清静,后来一首沿用这种做法。
这一年,梁朝境内共有二十三个州、三百五十个郡、一千零二十二个县。此后州的数量逐渐增多,或废除、或设置、或合并、或拆分,多得记不过来。北魏的情况也是如此。
梁武帝重视与皇族亲属和睦相处,优待朝廷官员,官员有犯罪的,都违背法律予以宽恕。百姓有犯罪的,却严格依法处置,连受牵连的老幼都不能幸免;一人逃亡,全家都要被抵押服劳役。百姓陷入穷困窘迫,违法作乱的人反而更多。梁武帝曾因郊外祭祀,有位秣陵老人拦住车驾说:“陛下制定法律,对百姓严厉,对权贵宽松,这不是长久之道。如果真能反过来,天下百姓就太幸运了。”梁武帝从此开始思考如何放宽对百姓的刑罚。
天监十一年(壬辰年,公元5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