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成瞧他那急切模样,嘿嘿一笑,重新在温水里舒展开身子,找了个更舒服的姿势靠着桶壁,这才慢悠悠开口:
“法子嘛,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无非是‘防潮、防虫、防鼠、通风’这八个字。你们现在那粮仓,我虽没亲眼见过,但猜也猜得到,多半就是个大屋子,粮食往里一倒,门一关,听天由命,顶多派几个人看着,对不对?”
扶苏想了想少府下属那些敖仓的模样,虽不尽然,但也相去不远,只得点头:“大体……确是如此。仓廪多以夯土筑墙,木为梁椽,覆以茅草或陶瓦。存粮时,或堆积于地,或置于席簟、陶瓮之中。”
“看看,问题就出在这儿!”赵天成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用手指点了点水面。
“夯土地面,看着干爽,其实地气会上涌,潮得很!粮食首接堆上去,底下那层能不霉吗?木头梁柱,老鼠最爱啃了,顺着就爬上去了。茅草顶,漏雨不说,还藏虫子。陶瓮?那玩意儿密封是不错,但容量小,造价高,只适合存点精贵种子或者军粮,天下那么多粮食,你哪有那么多陶瓮?”
他一连串指出几个要害,扶苏听得连连点头,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只是以往要么视为常态,要么解决的代价太大。
“那……先生,当如何改良?”扶苏虚心求教。
“从头来,一步步说。”
赵天成清了清嗓子,开始他的“古代粮仓改建指南”。
“首先,选址。粮仓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盖。得选地势高、排水好、土质坚实干燥的地方。最好是那种……嗯,黏性比较大的黄土台地,地下水位要低,周围不能有积水洼地。挖井都知道找水线,建粮仓也得看‘干线’。”
扶苏立刻在心中记下:仓址,择高燥黄土台地,避水。
“选好了地方,打地基。别首接用夯土,那不够。”赵天成继续道。
“先挖深基坑,然后用……嗯,你们烧陶、铸铜,肯定有废弃的碎陶片、炉渣什么的吧?对,就是那些玩意儿,掺上沙子、石灰,夯实了做地基!”
“石灰?”扶苏再次听到这个名词,之前在说建筑时赵天成就提过。
“先生,此‘石灰’究竟是何物?学生只知有石,名之为‘垩’,可白色涂壁,然其性……似乎与先生所言不同?”
“哦,这个得跟你掰扯清楚。”赵天成来了精神。
“你们说的‘垩’,大概是白垩土,那种软乎乎的石头,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但杂质多,粘性什么的都不行。我说的‘石灰’,是把一种特定的青石头,主要是石灰岩,扔到窑里,跟烧炭一样,用高温猛烧!烧到一定程度,这青石头就会‘粉身碎骨’,变成白色的粉末,或者块状,这就是‘生石灰’。”
他怕扶苏不理解烧制过程,补充道:“就跟烧陶器差不多,但温度可能要求更高些。烧出来的生石灰,有个贼有意思的特性,遇水就会‘发烧’,咕嘟咕嘟冒泡,放出大量热气,能把鸡蛋烫熟!这个过程叫‘消化’或者‘熟化’,完了就变成细腻的白色膏状物,叫‘熟石灰’或者‘消石灰’。”
扶苏听得目瞪口呆,石头烧过之后,遇水竟能发热?
这简首如同方士炼丹般神奇!
“先生,此物……竟能自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