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阿姨的邮件,像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陈默的大学生活,正式进入了被三路大军“围剿”的艰难时期。
每一天,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针对他“躺平”理想的阻击战。
首先是“竞赛线”——苏清雪。
她将“挑战杯”复赛的准备视为当前第一要务,行事风格严谨而高效。
“陈默,这是复赛需要提交的详细技术文档框架,你看一下。”
“关于模型在边缘案例下的稳定性,我们需要补充一组测试数据。”
“组委会通知,下周三前要提交演示视频的脚本大纲。”
她总是能精准地找到陈默出现在教室、食堂或图书馆的时刻,用最简洁的语言交代任务,眼神清冷,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
陈默试图拖延。
“哦,知道了,有空看。”
“测试数据……后面再说吧。”
“脚本?到时候随便讲讲就行了。”
OS:麻烦死了,能拖就拖,最好拖到过期。
然而,苏清雪仿佛自带任务进度雷达。
陈默拖延的每一个小时,都会在下次“偶遇”时,被她用更具体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堵回来。
“技术文档的第三部分逻辑需要你确认。”
“边缘案例的测试数据我己经初步整理好了,你复核一下。”
“演示脚本我写了个初稿,需要你把关核心逻辑阐述部分。”
(有没有过“想拖任务蒙混过关,结果被对方精准‘堵门’”的经历?比如小组作业你想摆烂,队友却把框架、资料都弄好,只等你确认细节;工作上你想延后,同事首接把半成品放你面前——你没法再找“没头绪”的借口,只能硬着头皮处理,心里吐槽“能不能别这么认真”?)
她甚至不需要催促,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就把压力无声地传递过来。
OS:这女人……是机器吗?执行力也太强了!我想摆烂都找不到缝隙!
为了节省最终耗时,陈默往往只能快速浏览,给出关键意见,以求尽快脱身。
而这在苏清雪看来,则是“他虽然很忙,但依然抓住了核心,效率惊人”。
其次是“生活关怀线”——林暖暖。
她的攻势,充满了烟火气和……无处不在的“巧合”。
“默默!好巧啊!你也来这个食堂?我帮你占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