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那份被大幅精简的文化节方案,起初在学生会上层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砍掉这么多活动,文化节还热闹得起来吗?”
“开幕式流程简化成这样,会不会太寒酸了?”
“默哥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点?”
但学生会主席力排众议,拿着方案,眼神狂热。
“你们懂什么!这叫去芜存菁!”
“默哥这是在教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效率和效果!”
“按默哥说的做!出了问题我负责!”
(救命!学生会这波“争议vs力挺”也太真实了!你们上学时筹备活动,是不是也总有人吵“要热闹”“要排场”,最后搞一堆鸡肋环节?陈默砍三分之二活动,你觉得是对是错?)
于是,筹备工作按照陈默的“极简版”方案,如火如荼又条理清晰地展开了。
结果,出乎所有质疑者的预料。
由于活动数量锐减,预算和人力变得空前集中。
每个保留环节都能得到最充分的资源和准备时间。
流程简化后,责任清晰,衔接顺畅,以往那种混乱和扯皮现象大大减少。
整个筹备组的效率,高得惊人。
陈默也因此,意外地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清净。
自从他甩出那份“终极方案”后,他就真的贯彻了“没事别来问我”的原则。
学生会干部们最初还战战兢兢,遇到点小问题就想来请示。
但每次来到陈默班级,看到他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对着窗外发呆。
周磊像个门神一样挡在前面,压低声音说:“默哥正在思考关键问题,别打扰!”
干部们只好咽下问题,回去自己琢磨。
而往往在他们琢磨的过程中,就发现自己能解决了。
几次之后,他们恍然大悟:
“我懂了!默哥这是用这种方式,逼我们独立成长!”
“是啊!大佬怎么可能事无巨细都管?他是在培养我们!”
“我们绝不能辜负默哥的信任!”
(笑不活了!周磊这“门神式护哥”+干部们“脑补式成长”,是不是把“懒癌”硬生生吹成“育人高手”?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随便做点啥都被过度解读”的人?)
陈默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多了个“善于培养人才”的美誉。
他只是单纯地觉得,世界终于清净了。
OS:嗯,看来一次性把方案做到位,就能省掉后续99%的麻烦。这个宝贵经验,必须记入《躺平守则》第一条。
(陈默这《躺平守则》第一条也太真实了!你们的“懒癌生存法则”里,有没有类似“提前搞定=少添麻烦”的铁律?比如作业提前写避免熬夜赶工?)
他重新恢复了教室、食堂、小卖部长椅的三点一线生活。
享受着他用“半小时劳动”换来的安宁。
偶尔,他会听到一些关于文化节筹备进展顺利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