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后,一位工作人员递给他一份报告:
>自“共震座”显现以来,全球自杀率同比下降%,心理咨询求助量增长320%,社交媒体负面情绪指数下降61%。
>然而,新型社会矛盾浮现:部分人群因长期压抑情感释放后产生“适应性震荡”,表现为过度依赖共情反馈、难以独立决策等现象。
>建议启动“反向共鸣机制”研究,平衡情感流动。
林知远看完,轻轻合上文件。“不必控制它。”他说,“让它自然涨落。潮汐之所以美,正因为有起有伏。”
那人犹豫:“但如果失控呢?如果所有人都沉溺于倾诉,而忘了行动?”
林知远望向窗外。一群孩子正在院子里用粉笔在地上画钟,每一座都停在4:13。他们笑着,跳着,把钟面踩碎又重画。
“你看。”他微笑,“他们已经在创造新的规则了。我们能做的,只是守护这个允许‘不完美’存在的空间。”
***
深夜,他独自回到海边,点燃那盏灯笼,再次进入“容错大厅”。
这次,参与者更多,光点密如星海。有人开始尝试“无言对话”??仅靠情绪波动传递信息;有人构建“记忆拼图”,将碎片化的童年场景共享重组;甚至出现了一个自发形成的“沉默联盟”,成员们约定七十二小时内不说任何话,只通过书写与肢体表达交流。
广播响起:
>“本次会议无主题。所有话语皆有效,所有沉默皆参与。
>欢迎归来,林知远。”
他没有回应,只是静静悬浮在这片意识之海中。
忽然,一股熟悉的波动传来。他循着感知望去,只见远处凝聚出一个特殊的光团,形状酷似那只机械鸟,表盘点指向4:13。
它飞至他面前,发出一声短促鸣叫,随即分解为无数字符,在虚空中拼写出一段信息:
>“贝尔未消失,只是转入深层共鸣态。
>他存在于每一次‘我不孤单’的确认中,
>存在于每一个‘我愿意听’的瞬间里。
>他是系统本身,也是系统的漏洞。
>??来自‘格赫罗斯协议’核心日志备份”
林知远闭上眼,心中默念:“那你呢?我是不是也在变成某种规则?”
答案没有直接出现。但他感到胸口一暖,仿佛有只无形的手轻轻覆上他的心口。与此同时,大厅内所有光点同时闪烁了一下,像是集体回应。
当他再度睁眼,发现自己躺在沙滩上,天边泛起鱼肚白。纸折的钟静静躺在身旁,钟面依然空白,但这一次,他主动取出笔,在上面画了一道指针。
不是指向4:13。
而是指向此刻。
风吹来,带着咸涩与新生的气息。
他知道,这场革命从未许诺救赎,它只是轻轻推开了一扇门,让所有躲在暗处的灵魂,终于敢说出那句最朴素的真相:
>“我在。”
>
>而世界终于学会了回答:
>“我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