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南越王极为礼遇淳于意一行,以国宾之礼对待不说,还赠送金钱美婢。想来,他的头疾有所好转,以致升起了痊愈的希望,否则不会如此大手笔。
至于儒生的去处……赵佗便是再亲近汉朝,也不可能准许八百儒生在国都番禺活动。
何况南越王本就是一个“慕强”之人,且极为排斥以女子之身摄政的母后,一旦大汉展现出虚弱,他能做出称帝之举。这样的王者,能准许儒生搅风搅雨才怪了。
他不会明着打压,而是暗中想办法,将八百人分散开来,分别送往周边的崎岖山林、酋长部落,而不是繁华的、秩序井然的城镇。
就如这封密报中的南越王诏书——诏书说的极为大义凛然,传道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是吗?
“不分地域,不分贫富。”刘越重复了一遍,赵安在旁敏锐地察觉,陛下有些生气了。
虽然换做自己,处置儒生的做法定会与赵佗一样,但刘越天生双标。
即便汉人高喊生死有命,但八百儒生若是折的太多,你看他们会不会发飙。放在大汉君臣身上,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自己人欺负,可以,但外人横插一脚,就是外人的错了。
“传召叔孙通。”
说完这话,刘越笑了笑,改口:“先让郅都过来。”
等梅花司司长站在他的面前,刘越把密信递给他,负手而立:“赵佗的病,你让淳于意看着办。”
郅都一瞬间察觉到陛下话中的冰冷血腥,他瞳孔微微收缩,干脆地领命。
不出多时,等到叔孙通火急火燎地入宫,第二封密报也随之而来。
上书:南越王孙赵离愿与儒生同甘共苦,共赴崎岖山林,南越王大怒,不与阻拦。
“……”
连刘越都有些感动了,他凝视着信纸,这样的王孙怎能不是汉人?
于是他见到叔孙通的第一句话便是:“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赵离先入汉籍,再继王位。”
叔孙通:“??”
第214章
叔孙通瞳孔放大一瞬,却没有在心底批判皇帝的异想天开,而是郑重询问发生了什么。
此时郅都已经领命离去,内殿只剩君臣二人。刘越也不见外,拉着他相对而坐,亲自给他倒了碗蜜水,恍然不觉叔孙通眼底的感动,继而解释:“南越王孙愿与我大汉同甘共苦……”
叔孙通震惊了。
待了解前因后果,他来不及愤慨,捧着碗感叹:“王孙真是我大汉可亲可敬的朋友啊。”
他是真没料到,短短不到一月的“熏陶”,竟是让赵离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该说是陆贾教学能力太强,还是他们小看了赵离对礼教的渴望?
这样的思考只是一瞬,天子召他来的目的在哪里,叔孙通再明白不过了。那张略显精明的脸浮起了冷笑:“赵佗小人之心,无非是畏惧我大汉在番禺施加影响,才耍这不入流的手段……”
“不愧是前秦有难,南逃自立的亡国之臣!”
气冲冲地对着皇帝骂了南越王几句,要多讥讽有多讥讽,那功力,没有八百年水平都骂不出来,刘越心里顿时舒畅。
见陛下听得高兴了,叔孙通喷出一口气,又说:“可惜我那些学生,只能受这些罪喽。”
刘越点点头。
天高皇帝远,那些儒生只能自己熬,顶多靠着医者的照拂,祛除一些身体上的疾病。可医者也不是万能的,什么时候丢了命,又有谁知晓?
君臣就着赵佗的诏令讨论了一番。除去宗主国告知藩属的必要强硬措辞,需要他这个奉常草拟(因为负责此项的陆贾不在),叔孙通还真的思考起刘越方才的玩笑话——赵离入汉籍,唯有前来长安当质子一途,思来想去难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