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笔记节选:“艺术是光,哪怕只照进一厘米”,作者:未知
最底下压着一本破旧日记,封面上写着:“给未来的同学”。
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是陈砚秋的笔迹。
>1992年4月12日晴
>
>他们明天就要来了。
>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撑过审讯,但我知道,只要这些孩子还记得一句台词,这场战斗就没有输。
>
>今晚我把最后一课讲完了。我说:“如果有一天老师不在了,请你们替我说下去。”
>
>小达瓦哭了。他说:“那我每天都在心里念一遍。”
>
>多好的孩子啊。
>
>我把剧本拆解成四十节课,藏进了语文、美术、音乐。他们背诵的课文,其实是角色独白;他们画的风景,其实是镜头构图;他们唱的儿歌,其实是主题旋律变奏。
>
>这所学校,就是《播种》的最后一卷胶片。
>
>若有人寻来,请告诉他们: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想让黑夜觉得太安心。
泪水无声滑落,滴在纸页上,晕开了半个字。
吴穹抱着扫描仪,一页页录入内容。她的手微微发抖。“这不只是副本……这是活体传承。每一个孩子的重写,都是一次新的创作。他们在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历,重新诠释这部作品。”
“所以《播种》从来不是一个完成品。”方星河低声说,“它是开放的,流动的,像一条河。源头或许只有一个,但它滋养的流域,可以无限延伸。”
那天夜里,他们在戏台前点燃篝火,召集所有村民。阿?拿出那本日记,逐字朗读。没有修饰,没有煽情,只有最朴素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当她读到“请你们替我说下去”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颤巍巍站了起来。他是当年的学生,如今已是村里最老的长者。
“我记得。”他说,“那天放学前,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他说,这是‘属于未来的声音’。我没懂,但我记住了旋律。”
他张开嘴,哼出一段简短的旋律。音不准,节奏也不稳,但吴穹立刻认了出来??那是《播种》原声带中从未公开的一段插曲,编号B-7,标记为“未使用”。
她的仪器自动捕捉音频,导入数据库比对。匹配成功。
“他又活了一次。”她哽咽道。
第二天清晨,一行人决定重返城市。他们带走了铁皮盒中的全部资料,也将“种子剧场”的运营交给了当地几位年轻教师。临行前,那位白发老妇人塞给阿?一个小布包。
“这是我孙女画的。”她说,“她说要送给讲故事的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