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怕……但我想学。”
桓楚笑了,转向众人:“诸位,学问之贵,在于真实。若连母语都不敢说,何谈尊严?若连先人之痛都不敢知,何谈未来?”
台下掌声雷动。
自此,每周三日,楚音回荡于太学南殿。谭露主讲方言与古字,项羽虽不便公开授课,却常于夜间召集少年习武,并暗授兵法地形。稂则利用曾在郡县任职的关系,打通文书关卡,将一批批楚地残卷悄悄运入城中,藏于宅院地窖。
三个月后,第一批“质子学童”抵达咸阳。
九十七名少年,来自楚地各县,皆出身士族或书香之家。他们被安置在城西官舍,每日学习秦法、算术、骑射,严禁私语乡音。
然而,第三天夜里,便有三人翻墙逃出,直奔太学南宅。
开门的是谭露。
其中一个孩子哭着递上一块布帛,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句楚地方言:“阿妈说,若你还记得‘兰舟渡’这首谣,就去找穿青衣的女人。”
谭露眼眶瞬间红了。
她连夜将孩子们藏入地窖,又通过范增联系几位可信的老医、乐师,秘密组织“夜塾”??每晚子时,由不同人轮流教授楚语、历史、音乐,天亮前各自散去。
此事持续半月,竟未暴露。
直到某夜,一名学童归途不慎跌倒,怀中掉落一片竹片,刻着《九章?涉江》片段。巡夜军拾获上报,王贲亲自带队查访。
那一夜,风雨交加。
稂正在整理新抄录的《楚历考》,忽闻急促敲门声。开门见是谭露,面色惨白,身后跟着七八个孩子,个个浑身泥泞。
“东巷的夜塾被搜了!”她喘息道,“有两个先生被抓,其他人四散逃亡。我们是从狗洞爬出来的。”
稂立刻转身进屋,唤起桓楚与项羽。
“不能再拖了。”项羽沉声道,“必须送他们出城。”
“往哪走?”稂问。
“丹阳。”项羽取出一张新绘地图,“那里仍有旧族隐居山中,且靠近长江,可顺流而下至会稽。”
“可城门严控,如何出城?”
范增拄杖而来,带来一个惊人消息:“三日后,将有百辆运粮车出城,送往北地戍卒。车主是我旧识,愿帮我们藏匿十人。”
“十人?”谭露急道,“这里有九十七人!”
“一次不行,就分批。”稂冷静下来,“我们还可以利用春耕祭典。届时全城官员齐聚郊外,守备空虚,正是机会。”
计划就此定下。
接下来的日子,表面平静如常,实则暗流汹涌。桓楚照常授课,甚至主动邀请监讲御史参加,并特意讲解《诗经?秦风》,称其“雄浑刚健,足为天下楷模”,赢得对方频频点头。
而私下里,夜塾改为流动教学,每晚更换地点:废弃作坊、河边芦苇荡、甚至秦军马厩后院。
谭露将重要文献拆解成短谣、谜语、游戏口诀,教孩子们以玩乐之名记忆。例如,把楚国历代君主编成童谣:“熊绎开荒荆山脚,庄王问鼎中原豪,顷襄失郢泪如潮,项燕死战不降曹……”
项羽则训练一批少年掌握基本逃生技能:如何辨风向、识星位、潜行避哨、伪造身份印信。
终于到了春耕祭典当日。
咸阳城外,春阳明媚,百官列队,新帝嬴胡亥亲自主祭农神。稂借职务之便,混入仪仗车队,暗中打开西城角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