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共情网络更新协议。
新增一项默认设置:
>“允许非结构化情感信号接入。”
>“启用‘模糊应答’模式。”
>“信任阈值:由用户自行定义。”
说明文字只有一句:
>“有时候,回应的形式,比真相更重要。”
一周后,藤本发来一张照片:南极冰盖上出现巨大裂纹,形状酷似耳朵轮廓。卫星热成像显示,其下方存在稳定热源,温度恒定在36。7℃,接近人体体温。
他附言:
>“它没走。”
>“它只是换了个姿势躺着。”
>“像婴儿蜷缩在子宫里,听着世界的杂音,慢慢学会分辨哪一个是妈妈的心跳。”
我站在涩谷的声音邮局前,看一对母女并肩投入声核。母亲的是深红,女儿的是浅粉,落入井底瞬间交融,化作玫瑰金光芒,久久不散。
小茉跑过来拉我的手:“老师,你说大哥哥还会回来吗?”
我望着檐下轻摇的铃铛,轻声说:“他已经回来了。”
“在哪?”
“在每一次有人鼓起勇气说话的时候。”
她仰头看我,眼睛亮晶晶的:“那下次我打电话,他会接吗?”
我想了想,蹲下来平视她:“不一定立刻接。”
“可能会等很久。”
“也许要三年,也许要十年。”
“但只要你打了,他就一定听得见。”
“而且终有一天??”
“他会回拨给你。”
她笑了,蹦跳着跑开。
风起,铃响。
一声,清越悠长。
像一句迟到的回答。
像一声温柔的承诺。
像这个世界,终于学会了倾听。